直流输入电源防反接保护电路

有一同事(实习生),没什么项目经验。然后加工回来的线材直接就拿来调试用了,结果加工线材电源线做反了。由于电路不加防反接保护电路的,一通电后直接炸电容。炸完后还一脸懵逼的在哪里看。(请忽略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面就简单介绍二极管和MOS管防反接电路的优缺点:
第一种:二极管防反接保护电路(如下图),利用二极管单向导通性来实现反接保护。
其优点是接法简单可靠,只要串联一个二极管就可以了。但这样二极管有0.7V的压降,但是当输入大电流的情况下功耗影响是非常大的。现以一个快速恢复二极管举例,其额定压降为0.7V,其输入额定电流为2A。那么其功耗则为:Pd=2A*0.7V=1.4W,另外这样效率低,发热量大,需要增加散热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另外还可以用桥堆对输入电源做整流,这样输入电源就永远有正确的极性。如下图,这样不管输入电源极性怎样,都有两个二极管导通,保证输出极性的正确。但这样的功耗是上面的2倍。即为2.8W。对于小功率的电路来说这已经是很大功耗了。因此不建议采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接下来介绍的是MOS管防反接保护电路:

利用mos管的开关特性,控制电路的导通和关断来实现防反接保护电路,由于功率MOS管的内阻很小,现在 MOSFET Rds(on)已经能够做到毫欧级。解决了上面提及的二极管电源防反接方案存在的压降及功耗过大的问题。
将用场效应管与被保护电路串联连接。保护用场效应管为P-MOS场效应管或N-MOS场效应管。
一旦被保护电路的电源极性反接,保护用场效应管会形成断路,防止电流烧毁电路中的场效应管元件,保护整体电路。
具体N沟道MOS管防反接保护电路电路如下图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N沟道MOS管通过S管脚和D管脚串接于电源和负载之间,电阻R1为MOS管提供电压偏置,利用MOS管的开关特性控制电路的导通和断开,从而防止电源反接给负载带来损坏。正接时候,R1提供VGS电压,MOS饱和导通。
反接的时候MOS不能导通,所以起到防反接作用。功率MOS管的Rds(on)只有20mΩ实际损耗很小,2A的电流,功耗为(2×2)×0.02=0.08W。根本不用外加散热片。解决了现有采用二极管电源防反接方案存在的压降和功耗过大的问题。
同样,P沟道MOS管与N-MOS管原理一样,大家可以尝试去设计实现,这里就不多做说明。

总结:N-MOS管接在电源的负极,栅极高电平导通。P-MOS管接在电源的正极,栅极低电平导通。但是,N-MOS管的导通电阻比P-MOS的小,所以最好选N-MOS做防反接保护电路的MOS管。

本人博客仅仅代表我个人见解。如有错误请各位大牛留言指出,谢谢!!!

### 12V直流防反接保护电路设计与工作原理 #### 设计目标 防止电源极性错误连接时损坏设备,确保电子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工作原理概述 当电源正负极被错误地颠倒接入电路时,防反接保护机制能够阻止电流流向敏感元件,从而避免潜在损害。常见的实现方法有二极管法、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控制以及继电器开关等方式[^3]。 #### 方案一:使用肖特基二极管 最简单的方式是在输入端串联一个低导通压降的肖特基二极管。正常供电条件下,电流通过二极管向负载提供能量;而一旦发生反相情况,则因二极管单向导电特性使得逆流无法形成闭合回路,进而起到防护作用。 ```circuitikz \begin{circuitikz}[american voltages, scale=0.8] \draw (0,0) to[battery,l=$12V$] (0,2); \draw (0,2) -- (2,2); \draw (2,2) node[right]{Input}; % Diode symbol with label D1 \draw (2,2) to[diode,*-,l=D1] (4,2); \draw (4,2) -- (6,2); \draw (6,2) node[right]{Output}; \draw (6,2) -- (6,0); \draw (6,0) -| (0,0); \end{circuitikz} ``` 此方法的优点在于结构简易可靠,缺点则是存在一定的电压损失(约0.3~0.7V),对于某些对效率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可能不太适用。 #### 方案二:基于P沟道MOSFET的解决方案 利用P沟道增强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P-MOSFET),可以构建更为高效的防反接电路。该方案不仅具有较低的内阻损耗,而且能够在检测到异常状况时迅速切断电源供应路径。 ```circuitikz \begin{circuitikz}[american voltages, scale=0.8] \draw (0,0) to[battery,l=$12V$] (0,2); \draw (0,2) -- (2,2); \draw (2,2) node[right]{Input}; % PMOS transistor symbol with labels Vgs and Ids \node at (4,1)[pmosfet,anchor=S] {}; \draw (2,2) |- (3.5,2.5) node[left]{$S$} ; \draw (4.5,-0.5)--(4.5,2.5) node[midway,right] {$D$}; \draw (4.5,2.5)-|(6,2); \draw (6,2) node[right]{Output}; \draw (6,2) -- (6,0); \draw (6,0) -| (0,0); \end{circuitikz} ``` 在这个配置里,栅源之间的电压差决定了器件的工作状态——只有在正确插入电池的情况下才会开启通道允许电力传输给后续环节;反之则保持关闭状态以隔离有害影响。 #### 方案三:双刀双掷(DPDT)继电器配合限流电阻 另一种较为复杂的办法是采用机械式的DPDT继电器来切换线路方向,并附加适当大小的限流组件用于吸收瞬态冲击力矩。这种方式虽然成本较高且响应速度相对较慢,但在特定场合下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策略。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