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加速狂飙,AI商业化却面临巨大鸿沟。
一方面,传统企业不知道怎么将AI融入原始业务,另一方面,AI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变现方式。AI企业究竟该如何突破商业化之困?B端和C端,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路径。
纵观海外的AI玩家,已经有许多企业闯出自己的商业化道路。B端如 微软、Salesforce ,将AI技术集成到传统产品中并提供垂直定制服务;C端如 OpenAI、Midjourney ,向个人用户提供生产力解放工具,并以付费订阅模式变现。
而国内虽然起步较晚,但仍有不少企业在积极探索商业化路径,百度、阿里、字节跳动、360、讯飞等公司都在进行相关尝试。如百度在C端打造生产力工具,推出文心一言订阅模式,B端提供底层架构、解决方案;360在C端借助浏览器在PC端的场景优势,发力AI办公,B端聚焦AI安全和知识管理等场景,在ToC、ToB两端入手,寻找大模型的商业价值;讯飞则试图将大模型与自身硬件产品进行结合。
具体来看,大模型落地难在哪里?AI技术商业化道路还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国内外头部玩家是如何探索大模型变现,走出自己的差异化路径的?
AI技术面临商业化鸿沟 传统企业与大模型企业“隔岸相望”
“百模大战”狂飙一年多,国内早已不缺乏能比肩GPT-4的大模型,但在商业化落地层面,始终存在巨大鸿沟。
如今,除了“卷”模型以外, AI企业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卷”应用 。
知名AI科学家吴恩达在今年1月的CES上谈道,作为新一代通用技术,即使AI无法继续取得技术和新进展,其商业基础也将持续壮大。
根据人民网财经研究院3月发布的大模型产业发展报告,我国AI大模型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仍面临多方面挑战,大模型爆款应用尚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