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也需要学习!!!这很重要,不管你是学生还是牛马。
今天总结我看过的第一本学习方法的书《刻意练习》。
核心观点:天才并非天生,而是训练的产物
《刻意练习》颠覆了“天赋决定论”的传统观念。核心论点是:专家级的卓越表现,并非源于天赋或遗传,而是通过一种特定类型的练习——“刻意练习”所塑造的。 人脑和身体具有惊人的适应能力,而刻意练习就是引导这种适应能力,创造出以前不存在的生理和心智能力的强大方法。
书中首先批判了关于学习的三个常见误区:
-
“天赋”误区:认为能力主要由基因决定。刻意练习认为,即使有先天差异,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后天的练习质量。
-
“足够长时间练习就能精通”误区:只是机械地、重复地做某事一万小时(即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但本书作者强调其并非简单的时长堆砌),并不会让你成为专家,甚至可能让你固化为错误的模式。
-
“只要努力就能提高”误区:单纯的努力是不够的。要想进步,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特定方式的努力。
刻意练习的核心特征
刻意练习不是普通的练习,它是一种有目的的、高度专注的练习活动。它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
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将宏大的“变优秀”目标,分解为具体、可衡量的小目标。例如,不是“我想成为更好的吉他手”,而是“我要无错误地以正确速度弹出这首曲子的第三小节”。
-
高度专注:练习时必须100%投入注意力。心不在焉的练习等于无效练习。
-
包含反馈:必须有人(导师、教练)或某种方式(录像、对比标准)来指出你的表现与理想表现之间的差距。没有反馈,你就不知道如何改进。
-
走出舒适区: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你必须持续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你当前能力范围的事情。这意味着你会经常感到“不舒服”和“挣扎”,但这正是成长的信号。
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 是《刻意练习》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
定义:它是一种心智结构,对应着某个物体、观点、信息或任何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事物。是你在思考某个领域时,大脑中浮现的“信息网”或“心理地图”。
-
例子:
-
象棋大师看棋盘,看到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棋子,而是熟悉的“棋形”和攻击模式。
-
资深医生看到一系列症状,能迅速联想到几种可能的疾病并加以甄别。
-
音乐家演奏时,脑海中已有整个乐章的声音和情感走向。
-
-
与刻意练习的关系:
-
刻意练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创建高效、精密的心理表征。
-
反过来,精密的心理表征又能提升你刻意练习的效果和洞察力。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
专家与新手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心理表征的数量和质量。
-
应用刻意练习
-
找到一位好导师/教练:
-
导师本身在该领域有成就,并且懂得如何教授。
-
他们可以为你设计练习计划、提供即时反馈、示范正确方法,帮助你突破瓶颈。
-
-
没有导师怎么办?遵循“3F原则”:
-
Focus(专注):全身心投入。
-
Feedback(反馈):自己想办法获取反馈。例如,录下自己的演讲/演奏进行回放分析,与他人的优秀作品对比,查阅标准答案等。
-
Fix(纠正):根据反馈发现弱点,并设计专门的练习来克服它。
-
-
保持动机:这是持续练习的关键
-
强化继续的理由:
-
内在动机:找到你热爱这件事的真正原因。享受进步本身带来的成就感。
-
外部动机: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或为自己设定一些小的奖励。
-
-
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
-
留出固定的、不受干扰的练习时间。
-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确保精力充沛。
-
将漫长的旅程分解为一系列可控的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就庆祝一次。
-
-
-
精心设置目标,并将漫长的旅程分解为一系列可控的小目标:将“成为世界级小提琴家”的宏大目标,分解为“本周练好这个颤音”、“本月掌握这首练习曲”等小目标。
在工作与生活中应用刻意练习
-
工作中:放弃“自动驾驶”模式。
-
将工作技能拆解。
-
针对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训练(例如,专门练习PPT的某一项设计技巧,或模拟某种棘手的客户对话)。
-
寻求同事或上司的反馈。
-
-
生活中:学习乐器、运动、外语等都适用。
-
关键是拒绝无意识的重复,永远追求“比上次好一点点”。
-
338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