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前沿技术丛书《太赫兹雷达成像技术》第一章"概论"的学习笔记。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作者:邓彬、王宏强、杨琪、蒋彦雯、罗成高
内容在优快云、知乎和微信公众号同步更新
- Markdown源文件暂未开源,如有需要可联系邮箱
- 笔记难免存在问题,欢迎联系邮箱指正
1. 引言
-
太赫兹的定义:
- 泛指: 频率 0.1 ~ 10THz;波长 3mm ~ 30um
- 狭义: 频率 0.3 ~ 3THz; 波长 1mm ~ 10um
-
太赫兹的优点 (相比于微波雷达)
-
空时频分辨率高
✅ 空间上:成像分辨率更高、目标细节更丰富、特征更精细;
✅ 时间上:成像帧率高、有利于实时成像、精确打击
✅ 频谱上:多普勒敏感、有利于微动探测和高精度速度估计
-
波长短: ⇒ \Rightarrow ⇒ 波束窄 ⇒ \Rightarrow ⇒ 天线增益和角跟踪精度高
-
带宽高: ⇒ \Rightarrow ⇒ 易于抗干扰、大气衰减大 (客观上形成保护)
-
器件小: ⇒ \Rightarrow ⇒ 可高度集成化、小型化、阵列化,适用于集群、卫星等平台
-
传播、反射特性接近光学 ⇒ \Rightarrow ⇒ 能够反隐身、使用准光器件对波束进行扩束、聚焦、准直等调控
-
-
太赫兹的优点 (相比于LiDAR)
- 穿透烟雾、浮尘等能力更强
- 对天气鲁棒性好
- 对高速运动目标的气动光学效应与热环境效应不敏感
-
太赫兹雷达的特殊性:
- 相比于微波毫米波、激光,THz在存在特殊性,包括以下4个方面
- 雷达系统
- 目标特性
- 目标成像
- 应用技术
2 太赫兹雷达系统
- 现有THz雷达系统的分类
-
1 电子学太赫兹雷达
▪ 固态电子学太赫兹雷达 (340GHz左右):倍频、放大 + 振荡器 ✅ 工艺技术相对成熟 ⇒ \Rightarrow ⇒ 目前THz雷达系统的主流
▪ 真空电子学太赫兹雷达 (340GHz左右): 放大 + 振荡器 ✅ 输出功率高
-
2 光学太赫兹雷达
▪ 时域雷达 :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与雷达技术相结合的相干雷达系统。 ⇒ \Rightarrow ⇒ ✅ 频段高 (>2THz), 带宽大、时间(距离)分辨率大、频谱信息丰富、集成小型化 ⇒ \Rightarrow ⇒ ❌功率小、采集效率低、光斑(波束)窄、波形固定等
▪ 远红外激光器雷达 (2.52THz) :光泵浦气体激光器,通过高功率 C O 2 CO_2 CO2激光器泵浦甲醇、甲酸等气体,通过气体的转动跃迁产生单频太赫兹波. ⇒ \Rightarrow ⇒ ✅ 输出稳定的单频信号,太赫兹高频段主要的相干源 ⇒ \Rightarrow ⇒ ❌ 缺少雷达集成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 QCL雷达 : (Quantum Cascade Laser, 量子级联激光器) 能够在1THz以上提供平均功率大于10mW的太赫兹辐射
-
特点 : 光学太赫兹雷达 频率高,但距离近,通常用于近距离室内实验; 电子学太赫兹雷达 反之,探测应用更大。
-
3 太赫兹雷达目标特性
-
目标散射特性建模与计算
- 太赫兹频段介电响应已跨入微观领域
- 需要把宏观电磁理论和微观电磁理论相结合,从量子力学水平进行解释
-
目标散射机理
-
两种分析思路 :
🚩 微波毫米波段向上扩展;
🚩 光学频段向下扩展;
-
特点:
🚩 THz频段下目标表面粗糙起伏,正好处于由不可见到可见的过渡区域
🚩 ⇒ \Rightarrow ⇒ 目标表面的亚波长粗糙和细微结构对电磁散射行为有重要影响 ⇒ \Rightarrow ⇒ ✅ 分析粗糙表面的散射特性
-
粗糙表面散射理论方法:
✅ small perturbation method (SPM) 微扰法
✅ 基尔霍夫近似法
✅ 小斜率近似法 small slope approximation
✅ 双尺度法等
✅ 还需要考虑相位变化
-
-
目标散射特性的测量
-
主要分为电子学方式、光学方式两类。具体地:
-
基于电子学系统的测量
🚩 主要在太赫兹低频段进行测量 (0.1-0.5THz)
🚩 被测目标尺寸往往较大
-
基于TDS / 远红外激光器系统的测量
🚩 主要在太赫兹中低频段开展 (0.1-2.4THz)
🚩 被测目标尺寸往往较小
-
4 太赫兹雷达目标成像
-
特点
-
可同时借鉴LiDAR成像和微波成像的理论与方法
-
本书仍关注经典相参雷达相关的成像方法,即:
🚩 机理上: 层析原理 + 距离-多普勒原理
🚩 模型上: 综合孔径 / 阵列实孔径
🚩 方法上: 后向投影、距离多普勒、距离徙动等, ✅ 不同角度和频点间目标回波的相干性仍得以保持
-
THz特殊的优缺点
❌ 大带宽信号非线性影响
❌ 近场效应
✅ 准光扫描技术成熟
✅ 高帧率成像
✅ 对粗糙表面的成像能力等
-
-
现有方法:通常是以下三种思路的组合
- SAR / ISAR
- 阵列 (实孔径)
- 准光扫描
-
具体分类:
-
ISAR成像
✅ 已对坦克模型、自行车、吸波材料等进行了0.14THz, 0.22THz, 0.33, 0.44, 0.67 THz的成像
✅ 上述频段相位相干性得以保留 ⇒ \Rightarrow ⇒ 转台成像至少在 低频THz 上可行
✅ 相比于微波成像,对相对转角要求低、成像分辨率高
❌ 波长短 ⇒ \Rightarrow ⇒ 目标或平台抖动对成像结果的影响显著增强
-
SAR成像
✅ 搭载于移动平台
✅ 集群小型化、高分辨、高帧率、多普勒敏感
🚩 关键技术 (DAPRA确定) 1. 紧凑的发射机与接收机;2. 功率放大器;3. 场景仿真与数据测试系统;4. 实时成像先进方法
🚩 频率在220GHz左右
-
阵列成像
✅ 阵列化是雷达成像体制的发展趋势:主要挑战为加工和集成难度大
✅ 但THz天线体积小,适合阵列话
✅ 如2016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340GHz, 三维扫描成像系统, 4发16收阵列,发射带宽16GHz, 4m人体成像
❌ 太赫兹阵列雷达成像理论与系统均受到高度重视,但相控阵技术尚不成熟 ⇒ \Rightarrow ⇒ 一般通过快速开关切换而非波形正交实现通道切换
❌ 仍"被迫"使用线阵、合成孔径、准光扫描、稀疏等技术减少阵元数量 ⇒ \Rightarrow ⇒ 以降低成本
-
孔径编码成像
👉 SAR/ISAR: 需要相对运动,依赖于时间积累;实阵列雷达:需要阵元数量多,结构复杂,成本高。
👉 孔径编码成像:借鉴融合太赫兹成像技术与微波关联成像技术,利用孔径编码天线改变目标区域太赫兹波空间幅度、相位分布 ⇒ \Rightarrow ⇒ 构造具有显著时间-空间不相关性的辐射场分布形式 ⇒ \Rightarrow ⇒ 结合计算成像思想进行成像
-
5 太赫兹雷达应用技术
- 预警探测应用
- 天空或地面军事目标探测
- 动能武器
- 反导拦截
- 搭载于卫星、飞艇上对高速目标进行探测等
- 安检反恐应用
- 可实现无驻留、高分辨率安检反恐
- 车辆防撞应用
- 分辨率、小型化上更具优势
- 有望成为自动驾驶传感器
- 气象测云应用
- 比毫米波可更加准确地提供云粒子的特性
- 星载平台可有效避免太赫兹波近地面大气衰减严重的问题
- 生物医学应用
- 具有微多普勒敏感优势
- 太赫兹雷达在非接触式生命信号监测方面也有优势
- 如战场士兵监测
本书后续内容
- 后续内容还是非常实用的:
- 第二章 雷达成像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
- 第三章 ISAR
- 第四章 将二维成像拓展到三维 (方位-俯仰三维成像)
- 第五章 干涉三维成像
- 第六章 阵列技术
- 第七章 MIMO线阵三维成像
- 第八章 改变线阵运动方式 ⇒ \Rightarrow ⇒ 基于旋转的线阵扫描成像技术
- 第九章 SAR成像技术
- 第十章 太赫兹孔径编码成像技术
- 第十一章 引入稀疏贝叶斯和深度学习,进一步提高性能
- 第十二章 发展和展望
但可惜有优先级更高的事情,有缘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