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关系系统与SQL语言深度解析
1. 关系系统深入剖析
1.1 关系模型概述
关系模型具有一系列显著特征,这些特征定义了关系系统的最低要求。不过,数据库系统的其他理想特性同样重要,但满足这些标准并非易事,多年来,许多软件工程公司都难以构建和推出符合标准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套件。
1.2 关系模型的影响
1.2.1 Codd早期基准
1982年,Edgar F. Codd提出,一个系统若要被视为关系型系统,至少需支持关系数据库,以及RESTRICT、PROJECT和(自然)JOIN操作,且无需事先定义访问路径来支持这些操作。这些操作可显式或隐式支持,系统还需对用户请求进行内部优化以实现理想性能。基于这些最低要求,DBMS套件被分为四类:表格型、最小关系型、关系完备型和完全关系型。当时能通过这一严格基准测试的产品不多,如今仍表现出色的有Oracle、DB2和INGRES。
1.2.2 关系系统的修订定义
1985年,Codd修订了关系系统的定义,Christopher Date随后提出了重要建议。此外,Codd还提出了12条规则来判断DBMS产品的关系程度,而Christopher Date提出的零规则则对Codd的12条规则进行了总结。
- Date的零规则 :一个系统只有在仅使用其关系功能来管理数据库时,才能被认定为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也就是说,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视图机制、目录、结构、完整性特性和支持的操作等,都必须是关系型的。
- Codd的十二条规则 :
1.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