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表的规范化:原理与实践
1. 数据库表与规范化概述
在数据库设计中,仅仅拥有优秀的关系型数据库软件并不足以避免数据冗余问题。若数据库表的设计如同文件系统中的文件,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便难以发挥其卓越的数据处理能力。
表作为数据库设计的基础构建模块,其结构至关重要。理想情况下,数据库设计应能产生良好的表结构,但即便在优秀的设计中,也可能出现不良的表结构。规范化正是用于评估和修正表结构,以减少数据冗余,降低数据异常发生的可能性。
规范化过程基于之前学习的决定和函数依赖概念,将属性分配到各个表中。它通过一系列被称为范式的阶段来实现,常见的有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和第三范式(3NF)。从结构上看,2NF 优于 1NF,3NF 优于 2NF。在商业数据库设计中,多数情况下达到 3NF 即可。
不过,不能认为最高级别的规范化总是最理想的。通常,范式级别越高,为生成特定输出所需的关系连接操作就越多,数据库系统响应终端用户查询时也需要更多资源。因此,为满足性能要求,有时需要对数据库设计的某些部分进行反规范化处理。反规范化会使表从较高级别的范式转换为较低级别的范式,例如将 3NF 转换为 2NF,但代价是会增加数据冗余。
相关术语解释
| 术语 | 定义 |
|---|---|
| 规范化 | 将属性分配给实体,以减少或消除数据冗余的过程。 |
| 反规范化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