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原理、挑战与应用前景
1. 引言
20世纪末,量子计算这一新兴领域崭露头角,它融合量子力学与信息理论,为信息科学带来了全新的计算范式。传统信息科学受限于CMOS技术提供的狭窄计算空间,而量子计算利用量子力学的干涉、并行、纠缠和叠加原理,提供了巨大的计算空间和前所未有的速度。
传统计算机以比特(bit)为基本计算单元,只有0和1两种状态,提供2n的计算空间;而量子计算机使用量子比特(qubit),可以处于|0〉、|1〉或两者的叠加态,提供2n的计算空间。这种扩展的计算空间使量子计算能够实时解决复杂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传统计算中被认为是NP - 难或背包问题。
量子计算的根源可追溯到摩尔定律,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处理器尺寸将呈指数级减小,如今经典处理器已达到纳米级,进一步发展将进入原子级计算,即量子计算。1980年,俄罗斯数学家Yuri Manin提出量子自动机,Paul Benioff设计了用于模拟图灵机的量子哈密顿量。1982年,Richard Feynman提出一些量子现象无法用经典计算机无指数级减速地模拟。此后,Deutsch提出量子图灵机,1994年Peter Shor开发了用于解决素因数分解问题的量子算法,1996年Lov Grove改进经典算法加速了大型数据库搜索。这些突破引发了全球科研和工业界对量子计算的关注。
尽管量子计算发展迅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量子计算机通过制备量子比特状态来存储和处理信息,使用基于线性代数的量子门来执行程序。然而,量子计算机的硬件对环境敏感,容易出错,量子态的测量也极具挑战性,“不可克隆定理”限制了量子信息的复制,因此需要解决诸多问题才能实现量子计算的实际应用。
量子计算原理与应用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9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