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中美大模型的差距会变大还是变小?

奥特曼发推祝贺了一个AI科学家系统的发布。

Kosmos这个 AI Scientist 有点离谱。

一次运行能干完科学家 6 个月的活,beta 用户估的时间节省在 6.14 个月左右。读 1500 篇论文,跑 42000 行分析代码

给出 7 个发现,其中 4 个是新成果,还有阿尔茨海默相关假说在真实脑组织里被验证。

更妙的是,全流程可追溯,每个结论都能点回对应论文和代码。

AI 拼命干深度活,人类负责提问题和改方向,科研这套工作流要被重写一遍了。

对博士生的需求大大减少了

———//——-//——-//———

Kosmos: AI Scientist Delivers 6 Months of Discovery in a Day, May 2025 - ListenHub

这个叫KOSMOS的AI Scientist可以用12小时完成人类科学家6个月的工作量,读1500篇论文,写42000行分析代码,提出几个正在被实验室验证的新发现。

成本呢?大概就是200美元。

Kosmos本质上就是个长时程科研代理系统,实际上的核心创新是它维护了一个结构化的世界模型(不知道跟李飞飞的那个有什么不同),可以记录实体、关系、实验结果和待解决问题。能在200轮左右的代理运行中保持连贯性,而不会像普通对话系统那样在长对话中逐渐失焦。

一次典型的Kosmos运行流程是这样的,

你给它一个研究目标,比如"找出低温条件下大脑神经保护的关键代谢通路",然后它会启动文献检索代理和数据分析代理的循环。文献代理精确定位和提取相关论文中的关键信息。数据分析代理则会在你提供的多组学数据集上运行各种统计检验、差异表达分析、通路富集等标准流程。

两个代理通过世界模型交换信息,前者发现的线索会引导后者的分析方向,后者的发现又会触发新一轮的文献深挖。

整个过程大约持续12小时,产出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包含所有分析代码、统计结果和文献引用。

结果确实引人注目。

独立评估认为报告中79.4%的陈述是准确的。

七位beta用户的主观评价是,一次20轮循环的Kosmos运行相当于他们自己大约6个月的PhD或博士后工作。

这个"6个月"的声明有三重支撑。

首先是直接调查,用户看到输出后估算自己需要多久达到类似结论。

其次是客观对照,Kosmos重现了三个人类团队已经完成的发现,而那些人类项目实际耗时约4个月。

第三是时间核算,如果假设阅读消化一篇论文需要15分钟,一次深度数据分析需要2小时,那么1500篇论文加200个分析轨迹确实折合几个月的全职工作量。

展示的七个案例中。

三个是重现已知发现,包括从低温小鼠脑数据中识别出核苷酸代谢通路,重新发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对退火湿度的敏感性,以及复现跨物种神经元连接的数学规律

另外四个是新发现,目前处于假设加初步证据的阶段。

最有潜力的一个是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就是老年痴呆征),Kosmos发现内嗅皮层神经元中特定翻转酶基因的年龄相关丢失,导致磷脂酰丝氨酸暴露,使这些细胞容易被小胶质细胞吞噬。关键是在独立的人类单细胞数据集中,翻转酶表达下降的时间点恰好对应早期tau病理出现的Braak分期。这种跨数据集的一致性增加了可信度。

这个系统的局限性呢?

也同样明显,开发团队相当坦诚。首

先是那21%的错误率不能忽略,特别是当你无法预先知道哪些陈述是错的时候。

其次,倾向于陷入兔子洞,追逐统计上显著但实际不重要的模式。长时间的运行既增加真实发现的概率,也增加浪费算力的风险。

第三,6个月的线性扩展规律只在20轮以内被验证,更长的运行是否还能保持边际收益存在疑问。第四,系统对多重假设检验、混杂因素等统计陷阱并没有内在免疫力,仍然可能大规模产生过拟合的结论。

从应用场景看,Kosmos最适合文献和数据都极度密集、问题边界清晰的领域,比如多组学研究、材料科学的参数优化、某些理论神经科学问题。在这些场景下,主要瓶颈确实是系统性地遍历假设空间和执行标准分析流程,而Kosmos恰好擅长这个。相反,在需要大量隐性知识、实验设计直觉或者问题本身还没有被很好定义的领域,Kosmos的价值会急剧下降。它不会告诉你什么是重要的问题,只会帮你在你已经设定的问题上深挖。

这个系统标志着科研自动化工具从被动辅助向主动执行的转变。Kosmos试图端到端地运行多轮研究战役。它的长期影响是可能不光速度提升,而且重新定义什么样的科研工作算是高价值,什么样的人类技能在新范式下仍然不可替代。

对于正在思考如何将AI整合进科研流程的团队来说,Kosmos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基准。200美元12小时换一到两个值得追踪的研究线索,在数据丰富的领域这个性价比很难拒绝。但前提是你有足够强的下游能力来验证和过滤它的输出,否则你只是在更快地生产看起来专业但可能误导的报告。

换句话说,你自己得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才能指望产生优秀的结果。

性价比很难拒绝。但前提是你有足够强的下游能力来验证和过滤它的输出,否则你只是在更快地生产看起来专业但可能误导的报告。

换句话说,你自己得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才能指望产生优秀的结果。

img

如果你也想系统学习AI大模型技术,想通过这项技能真正达到升职加薪,就业或是副业的目的,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学习*_,因为网上的资料太多太杂乱了,如果不能系统的学习就相当于是白学。
为了帮助大家打破壁垒,快速了解大模型核心技术原理,学习相关大模型技术。从原理出发真正入局大模型。在这里我和MoPaaS魔泊云联合梳理打造了系统大模型学习脉络,这份 LLM大模型资料 分享出来:包括LLM大模型书籍、640套大模型行业报告、LLM大模型学习视频、LLM大模型学习路线、开源大模型学习教程等, 😝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领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大模型全套视频教程】

教程从当下的市场现状和趋势出发,分析各个岗位人才需求,带你充分了解自身情况,get 到适合自己的 AI 大模型入门学习路线。

从基础的 prompt 工程入手,逐步深入到 Agents,其中更是详细介绍了 LLM 最重要的编程框架 LangChain。最后把微调与预训练进行了对比介绍与分析。

同时课程详细介绍了AI大模型技能图谱知识树,规划属于你自己的大模型学习路线,并且专门提前收集了大家对大模型常见的疑问,集中解答所有疑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深耕 AI 领域技术专家带你快速入门大模型

跟着行业技术专家免费学习的机会非常难得,相信跟着学习下来能够对大模型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也能真正利用起大模型,从而“弯道超车”,实现职业跃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精选AI大模型权威PDF书籍/教程】

精心筛选的经典与前沿并重的电子书和教程合集,包含《深度学习》等一百多本书籍和讲义精要等材料。绝对是深入理解理论、夯实基础的不二之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I 大模型面试题 】

除了 AI 入门课程,我还给大家准备了非常全面的**「AI 大模型面试题」,**包括字节、腾讯等一线大厂的 AI 岗面经分享、LLMs、Transformer、RAG 面试真题等,帮你在面试大模型工作中更快一步。

【大厂 AI 岗位面经分享(92份)】

图片

【AI 大模型面试真题(102 道)】

图片

【LLMs 面试真题(97 道)】

图片

【640套 AI 大模型行业研究报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I大模型完整版学习路线图(2025版)】

明确学习方向,2025年 AI 要学什么,这一张图就够了!

img

👇👇点击下方卡片链接免费领取全部内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抓住AI浪潮,重塑职业未来!

科技行业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英特尔等巨头近期进行结构性调整,缩减部分传统岗位,同时AI相关技术岗位(尤其是大模型方向)需求激增,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正变得炙手可热。

行业趋势洞察:

  • 转型加速: 传统IT岗位面临转型压力,拥抱AI技术成为关键。
  • 人才争夺战: 拥有3-5年经验、扎实AI技术功底真实项目经验的工程师,在头部大厂及明星AI企业中的薪资竞争力显著提升(部分核心岗位可达较高水平)。
  • 门槛提高: “具备AI项目实操经验”正迅速成为简历筛选的重要标准,预计未来1-2年将成为普遍门槛。

与其观望,不如行动!

面对变革,主动学习、提升技能才是应对之道。掌握AI大模型核心原理、主流应用技术与项目实战经验,是抓住时代机遇、实现职业跃迁的关键一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01 为什么分享这份学习资料?

当前,我国在AI大模型领域的高质量人才供给仍显不足,行业亟需更多有志于此的专业力量加入。

因此,我们决定将这份精心整理的AI大模型学习资料,无偿分享给每一位真心渴望进入这个领域、愿意投入学习的伙伴!

我们希望能为你的学习之路提供一份助力。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也欢迎交流探讨,我们乐于分享所知。

*02 这份资料的价值在哪里?*

专业背书,系统构建:

  • 本资料由我与MoPaaS魔泊云的鲁为民博士共同整理。鲁博士拥有清华大学学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在人工智能领域造诣深厚:

    • 在IEEE Transactions等顶级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超过50篇
    • 拥有多项中美发明专利。
    • 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中国人工智能领域重要奖项)。
  • 目前,我有幸与鲁博士共同进行人工智能相关研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内容实用,循序渐进:

  • 资料体系化覆盖了从基础概念入门核心技术进阶的知识点。

  • 包含丰富的视频教程实战项目案例,强调动手实践能力。

  • 无论你是初探AI领域的新手,还是已有一定技术基础希望深入大模型的学习者,这份资料都能为你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路径和宝贵的实践参考助力你提升技术能力,向大模型相关岗位转型发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抓住机遇,开启你的AI学习之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中美大模型技术对比分析 #### 技术发展速度 中国的大模型技术在过去几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目前与美国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小至约6个月的时间差[^1]。这一进展表明中国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在追赶全球领先水平方面的努力卓有成效。 #### 模型性能与应用范围 在中国市场中,像李开复所提到的企业正在开发一系列不同规模的预训练模型(从小型到大型),力求在多个领域内提供顶尖的表现,例如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中文支持以及编程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色。而在国际市场上,尽管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由于其内部策略调整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原因暂时处于劣势地位,但随着新算法框架不断被提出并验证成功,这些公司依然具备快速反超的能力[^2]。 #### 数据资源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对于任何一个人工智能项目而言,高质量的数据集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之一;同时强大的算力支撑也是必不可少条件。相比之下,虽然中国企业已经在某些特定应用场景下实现了局部超越,但在整体数据积累量级、多样化程度还有硬件设施投入力度上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这使得短期内完全赶上甚至超过美国同行存在较大难度[^2]。 #### 行业生态系统的完善度 要实现真正的技术创新突破并非单靠某一家企业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为了进一步缩短同世界最先进水平之间距离,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界应当加强合作交流机制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平台搭建等工作开展起来,从而形成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体系结构模式[^2]。 ```python # 示例代码展示如何加载预训练好的BERT模型用于文本分类任务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BertTokenizer, Bert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 tokenizer = BertTokenizer.from_pretrained('bert-base-chinese') model = Bert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from_pretrained('bert-base-chinese', num_labels=2) def predict_sentiment(text): inputs = tokenizer.encode_plus( text, add_special_tokens=True, max_length=50, padding='max_length', truncation=True, return_tensors="pt" ) outputs = model(**inputs)[0] _, predicted_class = torch.max(outputs.data, dim=-1) sentiment_map = {0:"negative", 1:"positive"} return sentiment_map[predicted_class.item()] ```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