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药。
先说你的情况:
你暑期实习进了一个 AI 工程师岗,实际干的是调用大模型 API + 云上应用开发 + K8s/Go 这一套,没碰到 SFT 微调,也没做什么从零建模。老实说,这在 2023-2025 这一波 AI 岗里,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实了。
你这个问题,我先给个结论,一个可能会让你有点意外但绝对是现实的结论:
你遇到的情况,不是特例,而是正在迅速成为行业的主流和新常态。你实习干的活,很有可能就是未来几年大多数“AI工程师”或者“算法工程师”的真实写照。算法工程师这个岗位的光环和工作内核,正在被大模型彻底重构。
别急着反驳,也别觉得被“骗”了。这背后不是公司在“挂羊头卖狗肉”,而是整个行业的生产力范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
时代变了,生产资料都变了
你想想,在没有大模型的时代(其实也就两三年前),算法工程师是干嘛的?
那时候,模型是“稀缺资源”。每个公司,甚至每个业务场景,都得自己“手搓”模型。做推荐的,得从头研究Wide&Deep、DIN、MIND;做CV的,得自己攒人脸识别、物体检测的pipeline;做NLP的,得吭哧吭哧拿Bert-base魔改,调各种trick。
那时候的算法工程师,更像一个“炼金术士”或者“手工作坊的老师傅”。你需要懂很多模型原理,会调参,会做特征工程,能把一堆原始数据,通过复杂的工序,炼成一个能用的“丹”,也就是模型。所以那时候大家卷的是AUC、是F1-score,是各种榜单,发论文对找工作也特别管用。核心价值在于“创造模型”。
但现在呢?大模型,特别是像GPT-4、文心一言这种基础模型,它成了新的“工业级生产资料”。
这就好比以前大家都是自己种地、纺纱、织布。突然有一天,市场上出现了质量极好、价格便宜的工业化布料。那你觉得,社会上还需要那么多“纺纱工”和“织布工”吗?肯定不需要了。大部分人的工作,会变成用这些现成的布料,去设计和裁剪成各种时髦的衣服、裤子、窗帘,然后卖出去。
现在的大模型就是这块“工业化布料”。OpenAI、Google、百度这些巨头,就是“纺织厂”。他们把最难、最耗钱的“纺纱织布”(预训练大模型)的活儿给干了。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公司来说,他们不再需要,也负担不起自己从零开始去“织布”。他们的核心任务变了,变成了:如何用好这些现成的、强大的“布料”,去做出能解决自己业务问题、能赚钱的“衣服”(应用)。
这就是你为什么在实习中,接触的是Go和K8s,是调用API,是开发云上应用。因为你正在做的,就是“裁剪衣服”的活儿。这活儿重要吗?太重要了。布料再好,做不成衣服也卖不出去,产生不了价值。
现在的“算法岗”,其实是个“岗位簇”
现在大家嘴里说的“算法工程师”或者“AI工程师”,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岗位了,它其实分化成了好几个差异巨大的方向。我按金字塔结构给你分个类,你看看你在哪,想去哪:
1. 金字塔尖:基础模型研究员/科学家 (The Model Builders)
这部分人,大概只占整个行业的1%-5%。他们就在那些“纺织厂”里工作,比如OpenAI、Google DeepMind、Meta AI,或者国内的头部大厂核心模型团队。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我们传统认知里的“炼丹”,研究新的模型架构、新的算法(比如MoE)、搞多模态、解决对齐问题、优化训练效率,目标是做出下一个版本的GPT-5。
- 工作内容:读写论文、做学术实验、处理海量数据、搞大规模分布式训练。
- 门槛:神仙打架。顶级名校的博士是标配,手里没几篇顶会论文基本没戏。数学、计算机理论基础要极其扎实。
这就是你想的“对方法论的研究”,但这个圈子非常小。
2. 金字塔中坚:模型微调/领域应用专家 (The Model Tuners)
这部分人,大概占15%-20%。他们通常在有大量高质量私有数据,并且业务场景非常垂直、价值非常高的公司。比如金融领域的量化交易、风控;医疗领域的医学影像分析、药物研发;法律领域的合同审查等。
- 工作内容:他们不会从零训练模型,但会拿基础模型(比如LLaMA)来做SFT(监督微调)、RLHF、LoRA等,让模型适应自己所在领域的特定任务。他们需要对业务有很深的理解,知道怎么整理和利用私有数据来“喂”给模型,让它变成一个“领域专家”。你提到的“sft微tuning”就在这个范畴。
- 门槛:硕士起步,有扎实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功底,熟悉Pytorch/Jax等框架,并且通常需要很强的领域知识(Domain Knowledge)。
3. 金字塔基座:AI应用开发工程师 (The AI Application Engineers)
这部分人,是现在最大多数的,占比可能超过75%,而且还在不断扩大。你,以及绝大多数未来的“AI工程师”,都在这个范畴。
-
工作内容:就是你现在干的活儿。核心是“用”模型,而不是“改”模型。具体来说,包括但不限于:
-
- Prompt Engineering: 怎么写好提示词,让模型输出我们想要的结果。
- RAG (检索增强生成): 搭建知识库,用向量数据库把公司文档、产品说明存起来,让模型能根据这些私有知识来回答问题。这是目前最最火、应用最广的技术。
- Agent开发: 让模型能调用外部工具(API),比如查天气、订机票、操作数据库,完成更复杂的任务流。
- 工程化落地: 把上面这些技术整合成一个稳定、高并发、低延迟的线上服务。所以你需要懂Go/Python/Java,需要懂K8s、Docker做部署,需要懂API设计,需要懂系统监控。
我给你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做一个智能客服。
以前的算法工程师:需要收集大量对话数据,标注意图,然后训练一个意图识别模型(比如用BERT)。再设计一套复杂的对话管理系统(DST)。整个过程80%的时间在跟模型和数据打交道。
现在的AI应用工程师:
-
- 用Go写一个后端服务。
- 把公司的FAQ文档、产品手册处理一下,扔到Milvus或者Pinecone这样的向量数据库里。
- 当用户提问时,先去向量数据库里检索最相关的几段文本。
- 然后把用户的原始问题和检索到的文本,一起打包成一个Prompt,发给GPT-4的API。
- 最后把GPT-4返回的结果展示给用户。
你看,整个流程里,核心的“智能”部分,被一个API调用替代了。你的工作重心,变成了如何设计和维护好这个调用API的“架子”。这个“架子”的稳定性和效率,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成败。所以学K8s和Go,一点都不亏。
看到这里,你可能有点失落,觉得“算法岗”不“算法”了。别慌,心态要调整。
- 别看不起“应用落地”,这才是价值的最终体现。 算法的价值不在于发了多少篇paper,或者模型在某个数据集上跑了多高的分。最终的价值,在于它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为公司带来收入或者降低成本。你现在做的,就是离钱、离业务最近的事。能把一个AI应用做得稳定、高效、便宜,这里面的技术含量和工程挑战一点都不少。能把这套东西玩明白的人,在就业市场上非常非常抢手。
- “算法思维”依然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只是表达方式变了。 以前的算法思维体现在模型选择和调优上。现在的算法思维,体现在你对整个AI应用链路的理解上。比如,你知道什么时候该用RAG,什么时候需要微调;你知道为什么某个Prompt效果不好,可能是因为模型幻觉,也可能是你的检索模块出了问题;你知道怎么评估一个AI应用的好坏,不能只看回答的“像不像人话”,还要看它的事实一致性、响应速度和成本。这些都是你的“算法味儿”所在。
- 不要把自己局限成一个“API调用工程师”。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虽然你日常工作是写Go和K8s,但你必须保持对模型本身的敏感度和学习能力。往下钻你得去搞懂RAG的原理是什么,向量数据库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用余弦相似度而不是欧氏距离。你甚至可以自己动手用开源模型(比如ChatGLM、Qwen)和LangChain/LlamaIndex这些框架,在本地搭一个玩具RAG系统,跑通整个流程。这能让你在和别人沟通时,不只是个传话筒。往上抬: 要去理解你做的这个AI应用,在整个业务里扮演什么角色,解决了什么问题,为用户提供了什么价值。多和产品经理、业务方聊。只有懂业务,你的技术才能用在刀刃上。
前阵子整理电脑,翻出了我压箱底近十年的私藏。这不只是一份书单或课程列表,而是我从一个码农到带头人,一路踩坑验证过的知识体系地图。
不仅有很多大模型落地一手资料,而且从操作系统、网络这些硬核基础,到架构设计,再到算法实战,都帮你串好了。啃下来,地基绝对比别人牢。
分享出来,就是希望能帮你少走弯路,把劲儿使在刀刃上。东西放下面了,自取。

总之一句话,你现在走的这条路,一点都没偏,反而是最宽、最主流的一条路。别因为手里的活儿不是“高大上”的炼丹就焦虑。把工程基础打扎实,同时保持对模型原理和业务的理解,你的职业生涯会走得非常稳。
条路,一点都没偏,反而是最宽、最主流的一条路。别因为手里的活儿不是“高大上”的炼丹就焦虑。把工程基础打扎实,同时保持对模型原理和业务的理解,你的职业生涯会走得非常稳。
这个时代,最稀缺的,恰恰是既懂AI,又懂工程,还懂业务的综合性人才。
可能大家都想学习AI大模型技术,也_想通过这项技能真正达到升职加薪,就业或是副业的目的,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学习_,因为网上的资料太多太杂乱了,如果不能系统的学习就相当于是白学。
为了帮助大家打破壁垒,快速了解大模型核心技术原理,学习相关大模型技术。从原理出发真正入局大模型。在这里我和MoPaaS魔泊云联合梳理打造了系统大模型学习脉络,这份 LLM大模型资料 分享出来:包括LLM大模型书籍、640套大模型行业报告、LLM大模型学习视频、LLM大模型学习路线、开源大模型学习教程等, 😝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领取🆓**⬇️⬇️⬇️

【大模型全套视频教程】
教程从当下的市场现状和趋势出发,分析各个岗位人才需求,带你充分了解自身情况,get 到适合自己的 AI 大模型入门学习路线。
从基础的 prompt 工程入手,逐步深入到 Agents,其中更是详细介绍了 LLM 最重要的编程框架 LangChain。最后把微调与预训练进行了对比介绍与分析。
同时课程详细介绍了AI大模型技能图谱知识树,规划属于你自己的大模型学习路线,并且专门提前收集了大家对大模型常见的疑问,集中解答所有疑惑!

深耕 AI 领域技术专家带你快速入门大模型
跟着行业技术专家免费学习的机会非常难得,相信跟着学习下来能够对大模型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也能真正利用起大模型,从而“弯道超车”,实现职业跃迁!

【精选AI大模型权威PDF书籍/教程】
精心筛选的经典与前沿并重的电子书和教程合集,包含《深度学习》等一百多本书籍和讲义精要等材料。绝对是深入理解理论、夯实基础的不二之选。

【AI 大模型面试题 】
除了 AI 入门课程,我还给大家准备了非常全面的**「AI 大模型面试题」,**包括字节、腾讯等一线大厂的 AI 岗面经分享、LLMs、Transformer、RAG 面试真题等,帮你在面试大模型工作中更快一步。
【大厂 AI 岗位面经分享(92份)】

【AI 大模型面试真题(102 道)】

【LLMs 面试真题(97 道)】

【640套 AI 大模型行业研究报告】

【AI大模型完整版学习路线图(2025版)】
明确学习方向,2025年 AI 要学什么,这一张图就够了!

👇👇点击下方卡片链接免费领取全部内容👇👇

抓住AI浪潮,重塑职业未来!
科技行业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英特尔等巨头近期进行结构性调整,缩减部分传统岗位,同时AI相关技术岗位(尤其是大模型方向)需求激增,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正变得炙手可热。
行业趋势洞察:
- 转型加速: 传统IT岗位面临转型压力,拥抱AI技术成为关键。
- 人才争夺战: 拥有3-5年经验、扎实AI技术功底和真实项目经验的工程师,在头部大厂及明星AI企业中的薪资竞争力显著提升(部分核心岗位可达较高水平)。
- 门槛提高: “具备AI项目实操经验”正迅速成为简历筛选的重要标准,预计未来1-2年将成为普遍门槛。
与其观望,不如行动!
面对变革,主动学习、提升技能才是应对之道。掌握AI大模型核心原理、主流应用技术与项目实战经验,是抓住时代机遇、实现职业跃迁的关键一步。

01 为什么分享这份学习资料?
当前,我国在AI大模型领域的高质量人才供给仍显不足,行业亟需更多有志于此的专业力量加入。
因此,我们决定将这份精心整理的AI大模型学习资料,无偿分享给每一位真心渴望进入这个领域、愿意投入学习的伙伴!
我们希望能为你的学习之路提供一份助力。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也欢迎交流探讨,我们乐于分享所知。
*02 这份资料的价值在哪里?*
专业背书,系统构建:
-
本资料由我与MoPaaS魔泊云的鲁为民博士共同整理。鲁博士拥有清华大学学士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在人工智能领域造诣深厚:
-
- 在IEEE Transactions等顶级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超过50篇。
- 拥有多项中美发明专利。
- 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中国人工智能领域重要奖项)。
-
目前,我有幸与鲁博士共同进行人工智能相关研究。

内容实用,循序渐进:
-
资料体系化覆盖了从基础概念入门到核心技术进阶的知识点。
-
包含丰富的视频教程与实战项目案例,强调动手实践能力。
-
无论你是初探AI领域的新手,还是已有一定技术基础希望深入大模型的学习者,这份资料都能为你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路径和宝贵的实践参考,助力你提升技术能力,向大模型相关岗位转型发展。



抓住机遇,开启你的AI学习之旅!

169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