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把脉的一点想法

文章探讨了中医把脉的科学性与局限性,提出将中医脉象理论与现代统计学,尤其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相结合,研发脉象信号采集诊断设备的可能性。旨在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中医诊断的精准度,缩短诊疗周期,并减少不确定性。作者期待这种结合能够推动中医向更精确的医学方向发展。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关于 中医——把脉

且不论“经络”、“脉络”是否存在的争议;
生活中,确实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发现一些问题。

举个例子:

有经验的老司机,通过发动机的声音、抖动情况,可以确认发动机的问题所在。
本科时,也曾经用MATLAB通过神经网络做过发动机故障诊断试验。

事实是:

脉搏肯定存在,中医把脉的现象也存在。
那么,脉象肯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机能的变化。

问题是:

脉象不是发动机的声音、抖动等强信号;而是普通人难以分辨的、需要极为专业的知识判断的微弱信号。

目前是:

各大中医院的中医大夫,问诊完毕后,最后象征性的把脉。
不知是通过脉象确定疾病,还是通过问诊等得出结论范围印证脉象。
不知所以,你问,也不会告诉你脉象如何,再问就是含糊不清,装腔作势。

疑问是:

短时间的把脉过程(通常30秒左右),中医是否能捕捉脉象的关键信号、分辨关键信号,已经成为不可言传的玄学。

怎么办:

中医认为,不同身体位置的脉象能够反映不同的身体机能问题(可查阅相关文献)。
本人认为完全可以依据中医把脉理论,结合现代统计学,特别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型(一大堆),
研发一套脉象信号采集诊断设备(类似心电设备:手腕、脚腕、胸腔、心脏周围)进行全方位采集预测诊断。

效果会是:

精准定位,针对性治疗,缩短看病周期,也免得中医大夫装腔作势,花冤枉钱,利国利民。

后记:

总感觉中医是根据经验确定大概病理方向,像是一把散弹枪,打出去一大片,不确定那一颗碎片起到作用。
可能有效,皆大欢喜。
可能无效,甩锅患者心理负担,要调整心晴。
中医什么时候可以成为狙击枪式的医学,精准发现病理,一击即中呢?
希望以上的草草想法可以尽快成为现实。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