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系统:原理、性能与时间分析
1. 排队系统的重要性
排队系统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主要涉及两类人群:系统用户(客户)和服务提供商。客户希望使用系统时能将延迟、损失(或阻塞)概率等降至最低;而服务提供商则希望在确保客户“合理”满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服务成本。
以互联网系统为例,人们通过该系统发送数据包进行处理并转发至目的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需为客户提供资源,确保数据包以最小延迟和低损失概率到达正确目的地。客户付费期望获得与费用相称的服务质量(QoS),而ISP要在盈利的同时满足客户的QoS目标。
2. 排队系统的性能指标
服务系统管理者和客户都有评估排队系统性能的方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性能指标:
| 性能指标 | 描述 |
| ---- | ---- |
| 队列长度 | 指等待处理的项目(如数据包)数量,通常队列越长,用户认为系统性能越差,但并非总是如此。 |
| 损失概率 | 若等待缓冲区空间有限,部分项目到达时可能因空间已满而无法等待,通常认为这些项目丢失,损失概率越高,系统性能越差。 |
| 等待时间 | 项目从到达至开始接受服务的时长,是客户最常用的系统性能衡量指标,等待时间越长,客户对系统的评价越差。 |
| 系统时间 | 等待时间加上接受服务的时间,与等待时间的认知类似,但在抢占式系统中有所不同。 |
| 工作量 | 处理系统中等待项目所需的时间,是服务中项目的剩余服务时间与所有等待项目服务时间之和,系统为空且服务器空闲时工作量为零。 |
| 年龄过程 | 关注接受服务的项目在系统中的时长,对研究仅关注等待时间的队列以及按先到先服务(FCFS)顺序处理异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