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非线性函数(f或g函数)通常是一个“sigmoid”或S形函数,该函数从大的负值时接近零上升到正值时接近一。这个函数的一种典型形式是 $\sigma(x)=\frac{1}{1 + e^{-x}}$ 。证明其导数具有 $\sigma’(x)=\sigma(x)(1 - \sigma(x))$ 的形式。
以下是将给定文本内容调整为 Markdown 格式的结果:
假设 sigmoid 函数为
$$
\sigma(x) = \frac{1}{1 + e^{-x}}
$$
根据求导的除法法则
$$
\left(\frac{u}{v}\right)’ = \frac{u’v - uv’}{v^2}
$$
其中:
- $ u = 1 $,$ u’ = 0 $
- $ v = 1 + e^{-x} $,$ v’ = -e^{-x} $
则有:
$$
\sigma’(x) = \frac{0 \times (1 + e^{-x}) - 1 \times (-e^{-x})}{(1 + e^{-x})^2} = \frac{e^{-x}}{(1 + e^{-x})^2}
$$
又因为:
$$
\sigma(x) = \frac{1}{1 + e^{-x}}, \quad 1 - \sigma(x) = 1 - \frac{1}{1 + e^{-x}} = \frac{e^{-x}}{1 + e^{-x}}
$$
所以:
$$
\sigma’(x) = \sigma(x)(1 - \sigma(x))
$$
38、级联分类器通常生成一个二分类器(例如,是人脸或不是人脸)。如果你有10个类别,请描述一种可以使用级联分类器方法来训练和识别所有10个类别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训练和识别10个类别的方法
可以采用一对多(One-vs-Rest)的策略来使用级联分类器训练和识别10个类别。具体步骤如下:
1. 训练阶段
- 对于每个类别,分别创建一个二分类级联分类器。例如,对于第i个类别,将该类别的样本标记为正样本,其余9个类别的样本标记为负样本。
- 使用选定的特征(如Haar-like特征、LBP特征等)对每个二分类问题进行训练,得到10个不同的级联分类器。
2. 识别阶段
- 对待识别的样本,依次通过这10个级联分类器。
- 每个级联分类器会输出一个决策结果(是该类别或不是该类别)。
- 最终选择输出为正决策的分类器所对应的类别作为识别结果。如果没有分类器输出正决策,则可以根据决策分数(如置信度)选择分数最高的类别,或者判定为未知类别。
优点
- 简单易实现 :一对多的策略是一种直观且容易实现的多分类扩展方法,不需要对级联分类器的基本原理进行大幅修改。
- 利用已有技术 :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级联分类器训练和检测技术,这些技术在二分类问题上已经有了成熟的实现和应用。
- 可并行处理 :在识别阶段,10个级联分类器可以并行运行,从而提高识别速度。
缺点
- 类别不平衡问题 :在每个二分类问题中,正样本和负样本的数量可能会严重不平衡。例如,当训练某个类别时,负样本数量可能远远多于正样本数量,这可能会导致分类器偏向于负样本,影响分类性能。
- 计算复杂度高 :需要训练10个级联分类器,训练时间和计算资源的消耗会显著增加。在识别阶段,也需要依次或并行地通过10个分类器,增加了识别的时间成本。
- 误分类风险 :由于是基于多个二分类器的组合,可能会出现多个分类器都输出正决策或者没有分类器输出正决策的情况,增加了误分类的可能性。
39、选取一张足够有趣的图像。使用cv2.pyrMeanShiftFiltering()对其进行分割。使用cv2.floodFill()对分割得到的两个区域进行掩膜处理,然后使用该掩膜对图像中除这两个区域之外的部分进行模糊处理。
以下是实现该功能的Python示例代码: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 读取图像
image = cv2.imread('your_image.jpg')
# 使用cv2.pyrMeanShiftFiltering()进行分割
shifted = cv2.pyrMeanShiftFiltering(image, sp=20, sr=40)
# 创建一个全黑的掩膜
mask = np.zeros(image.shape[:2], dtype=np.uint8)
# 使用cv2.floodFill()对两个区域进行掩膜处理
# 这里简单假设两个种子点,实际使用时需要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88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