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S编译器:优化、变体与具体效率
在安全协议的构建领域,IPS编译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构建能抵御恶意对手的安全协议的优雅且概念简单的方法。不过,实际运用IPS方法来实现协议时,会受到诸多不同参数和选择的影响,这些因素对最终协议的具体效率有着显著作用。
1. 安全模型与效率提升
当假设威慑参数 $\epsilon = 1/2$ 时,使用具有此安全级别的子协议与IPS范式自然契合。信息论外层协议可通过能抵御具有 $\epsilon = 1/2$ 威慑力的隐蔽对手的协议来模拟。若对手试图在 $k$ 次子协议执行中作弊,除了以 $2^{-k}$ 的概率外,都会被捕获,且无需任何监视列表。这种方法不仅在概念上大大简化,还能让我们使用仅需 $n = m + 2k$ 个参与方(最多容忍 $k$ 次损坏)的信息论协议,而非使用半诚实安全时所需的 $O(mk)$ 个参与方。
通过对IPS编译器进行一些小的修改,可以从半诚实对手存在时安全的协议,通过黑盒归约获得在隐蔽对手存在时的安全性。具体而言,使用 $O(m)$ 个监视列表和一个在隐蔽对手存在时安全的不经意传输协议来设置这些监视列表即可。此外,还能从半诚实不经意传输(OT)和单向函数实现到恶意OT的完全黑盒归约,且只需线性数量的半诚实OT调用。
2. IPS协议的具体效率
在抽象层面,IPS编译器为构建抵御恶意对手的安全协议提供了有效途径。但实际实现时,有多个关键参数和选择会影响协议的具体效率:
- 内外层协议的选择 :内外层协议的选择相互依赖。最有效的信息论外层协议在标准信息论环境下判断效率时,可能比效率较低的协议需要更多次调用内层协议来进行乘法计算(乘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