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和长期记忆模型解析
1. 神经元活动与突触动力学方程
1.1 神经元活动的概率描述
由于突触噪声的存在以及传输延迟的不可通约性,神经元活动的动态需要用概率描述。设 $Q(I, n)$ 为包含 $N$ 个神经元的系统在时间 $n$ 处于状态 $I$ 的概率,其中 $S_i$ 表示神经元 $i$ 的状态,$S_i = -1$ 表示神经元静默,$S_i = +1$ 表示神经元放电。假设该过程是马尔可夫过程,则 $Q(I, n)$ 由下式给出:(此处原文档中未给出具体公式)
神经元 $i$ 在时间 $n$ 的活动,即其相对瞬时频率,由下式给出:
$\langle S_i\rangle_n = \sum_{I} Q(I, n) \cdot S_i(I)$
神经元 $i$ 和 $j$ 之间的相关活动由类似公式给出。
从相关方程可推导出以下严格方程:(此处原文档中未给出具体公式)
时间常数 $T$ 与 $T_r/N$ 成比例,其中 $T_r$ 是不应期。驱动神经元活动的第一个方程在平均场近似有效时可以求解。平均场近似是指忽略随机可观测量相对于其均值的波动。当突触效能是赫布型时,该近似是合理的;当效能是随机(即使是对称)变量时,该近似不合理。
1.2 突触动力学方程
突触动力学是驱动项和饱和项竞争的结果。驱动项倾向于根据网络的当前活动修改突触效能,饱和项限制效能的增长。驱动项遵循赫布(1949)提出的一般原则,即突触变化跟随相关神经元的活动。突触效能的动态方程最简化形式为:
$\frac{dC_{ij}}{dt} = \eta \langle S_i S_j\ran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0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