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预期行为:利用未来知识优化当下行动
1. 预期行为研究背景
预期这一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我们常常会展望未来、根据预测行动、有目标地行事以及为预期事件做准备等。然而,尽管近年来有一些理论尝试去理解和形式化预期机制,但我们仍然难以明白为何预期机制在现实世界中是必要、有益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心理学领域在过去几十年逐渐接受了预期的概念。从托尔曼对大鼠潜在学习的观察,提出“期望”概念开始,实验心理学研究逐渐认可预期的存在。后来的结果贬值程序也为动物的预期行为提供了明确证据。认知心理学在学习、注意力处理和物体识别等任务中,也发现了不同的预期机制。
在理论生物学和物理学中,预期被认为对复杂性和生命的本质以及混沌控制过程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罗伯特·罗森提出了预期系统的定义:一个包含自身和/或其环境预测模型的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模型对未来时刻的预测来改变当前状态。在他看来,预期是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系统的关键因素。
人工智能领域也在尝试将预期机制融入学习系统,如强化学习、学习分类器系统和神经网络等。不过,之前的研究大多将预期机制包裹在模型学习系统中,没有对预期过程进行单独分析。
2. 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为了深入研究预期行为,我们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 预期何时有益 :在哪些情况下,预期对行为和生活是有益的?
- 预期类型区分 :哪些类型的预期行为需要重点区分?
- 环境与预期的关系 :环境的哪些基本特征使得某些类型的预期过程变得有用?
- 模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