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m(尼姆博弈) Nim游戏

本文详细探讨了Nim游戏的最优策略,通过分析不同局面下的胜负情况,提出了判断游戏状态的P-position和N-position概念,并给出了利用异或运算判断游戏胜负的具体算法。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有n堆石子,每堆各有ai颗石子。Alice和Bob轮流从非空的石子堆中取走至少一颗石子。Alice先取,取光所有石子的一方获胜。当双方都采取最优策略时,谁会获胜?

限制条件

1<=n<=1000000

1<=ai<=10^9

输入

n = 3

a = {1,2,4}

输出

Alice

这游戏看上去有点复杂,先从简单情况开始研究吧。如果轮到你的时候,只剩下一堆石子,那么此时的必胜策略肯定是把这堆石子全部拿完一颗也不给对手剩,然后对手就输了。如果剩下两堆不相等的石子,必胜策略是通过取多的一堆的石子将两堆石子变得相等,以后如果对手在某一堆里拿若干颗,你就可以在另一堆中拿同样多的颗数,直至胜利。如果你面对的是两堆相等的石子,那么此时你是没有任何必胜策略的,反而对手可以遵循上面的策略保证必胜。如果是三堆石子……好像已经很难分析了,看来我们必须要借助一些其它好用的(最好是程式化的)分析方法了,或者说,我们最好能够设计出一种在有必胜策略时就能找到必胜策略的算法。

定义P-position和N-position其中P代表Previous,N代表Next。直观的说,上一次move的人有必胜策略的局面是P-position,也就是“后手可保证必胜”或者“先手必败”,现在轮到move的人有必胜策略的局面是N-position,也就是“先手可保证必胜”。更严谨的定义是:1.无法进行任何移动的局面(也就是terminal position)是P-position;2.可以移动到P-position的局面是N-position;3.所有移动都导致N-position的局面是P-position。

P-position 为必败态,N-position  为必胜态,必胜态可以通过某一种移动后到达必败态,当然也可以到达必胜态; 但必败态 不管怎么移动后,到达只有必胜态,不可能到达必败态,也就是说,不管怎么移,留个后者的是都是必胜态,只要后者按照自己的最优策略走,后者就能赢;

先说出结论:

(Bouton's Theorem):对于一个Nim游戏的局面(a1,a2,...,an),它是P-position当且仅当a1^a2^...^an=0,其中^表示异或(xor)运算。

怎么样,是不是很神奇?我看到它的时候也觉得很神奇,完全没有道理的和异或运算扯上了关系。但这个定理的证明却也不复杂,基本上就是按照两种position的证明来的。

根据定义,证明一种判断position的性质的方法的正确性,只需证明三个命题: 1、这个判断将所有terminal position判为P-position;2、根据这个判断被判为N-position的局面一定可以移动到某个P-position;3、根据这个判断被判为P-position的局面无法移动到某个P-position。

第一个命题显然,terminal position只有一个,就是全0,异或仍然是0。

第二个命题,对于某个局面(a1,a2,...,an),若a1^a2^...^an!=0,一定存在某个合法的移动,将ai改变成ai'后满足a1^a2^...^ai'^...^an=0。不妨设a1^a2^...^an=k,则一定存在某个ai,它的二进制表示在k的最高位上是1(否则k的最高位那个1是怎么得到的)。这时ai^k<ai一定成立。则我们可以将ai改变成ai'=ai^k,此时a1^a2^...^ai'^...^an=a1^a2^...^an^k=0。

第三个命题,对于某个局面(a1,a2,...,an),若a1^a2^...^an=0,一定不存在某个合法的移动,将ai改变成ai'后满足a1^a2^...^ai'^...^an=0。因为异或运算满足消去率,由a1^a2^...^an=a1^a2^...^ai'^...^an可以得到ai=ai'。所以将ai改变成ai'不是一个合法的移动。证毕。

根据这个定理,我们可以在O(n)的时间内判断一个Nim的局面的性质,且如果它是N-position,也可以在O(n)的时间内找到所有的必胜策略。Nim问题就这样基本上完美的解决了。

Nim游戏的形象具体论述:

为了进一步理解Nim取子游戏,我们考查某些特殊情况。如果游戏开始时只有一堆硬币,游戏人I则通过取走所有的硬币而获胜。现在设有2堆硬币,且硬币数量分别为N1和N2。游戏人取得胜利并不在于N1和N2的值具体是多少,而是取决于它们是否相等。设N1!=N2,游戏人I从大堆中取走的硬币使得两堆硬币数量相等,于是,游戏人I以后每次取子的数量与游戏人II相等而最终获胜。但是如果N1= N2,则:游戏人II只要按着游戏人I取子的数量在另一堆中取相等数量的硬币,最终获胜者将会是游戏人II。这样,两堆的取子获胜策略就已经找到了。
现在我们如何从两堆的取子策略扩展到任意堆数中呢?
首先来回忆一下,每个正整数都有对应的一个二进制数,例如:57(10) à 111001(2) ,即:57(10)=25+24+23+20。于是,我们可以认为每一堆硬币数由2的幂数的子堆组成。这样,含有57枚硬币大堆就能看成是分别由数量为25、24、23、20的各个子堆组成。
现在考虑各大堆大小分别为N1,N2,……Nk的一般的Nim取子游戏。将每一个数Ni表示为其二进制数(数的位数相等,不等时在前面补0):
N= as…a1a0
N= bs…b1b0
……
N= ms…m1m0
如果每一种大小的子堆的个数都是偶数,我们就称Nim取子游戏是平衡的(这句话我不是太懂),而对应位相加是偶数的称为平衡位,否则称为非平衡位。因此,Nim取子游戏是平衡的,当且仅当:(我的理解是:对应位相加是偶数的为平衡位,对应位相加为奇数为非平衡位)

a+ bs + … + ms 是偶数

……

a+ b+ … + m是偶数

a+ b0 + … + m0是偶数

于是,我们就能得出获胜策略:
在游戏I先取的情况下,游戏人I能够在非平衡态取子游戏中取胜,而游戏人II能够在平衡态的取子游戏中取胜。
我们以一个两堆硬币的Nim取子游戏作为试验。设游戏开始时游戏处于非平衡状态。这样,游戏人I就能通过一种取子方式使得他取子后留给游戏人II的是一个平衡状态下的游戏,接着无论游戏人II如何取子,再留给游戏人I的一定是一个非平衡状态游戏,如此反复进行,当游戏人II在最后一次平衡状态下取子后,游戏人I便能一次性取走所有的硬币而获胜。而如果游戏开始时游戏牌平衡状态,那根据上述方式取子,最终游戏人II能获胜。通过对上述的理解可以认为平衡态是必败态,非平衡态为必胜态。
下面应用此获胜策略来考虑4-堆的Nim取子游戏。其中各堆的大小分别为7,9,12,15枚硬币。用二进制表示各数分别为:0111,1001,1100和1111。于是可得到如下一表:

23 = 8

22 = 4

21 = 2

20 = 1

大小为7的堆
0
1
1
1
大小为9的堆
1
0
0
1
大小为12的堆
1
1
0
0
大小为15的堆
1
1
1
1
由Nim取子游戏的平衡条件可知,此游戏是一个非平衡状态的取子游戏,因此,游戏人I在按获胜策略进行取子游戏下将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具体做法有多种,游戏人I可以从大小为12的堆中取走11枚硬币,使得游戏达到平衡(如下表),

23 = 8

22 = 4

21 = 2

20 = 1

大小为7的堆
0
1
1
1
大小为9的堆
1
0
0
1
大小为12的堆
0
0
0
1
大小为15的堆
1
1
1
1
之后,无论游戏人II如何取子,全部都是从平衡态到达非平衡态,不可能从平衡态到达平衡态,游戏人I通过游戏人II的取法制定策略,就能在取子后仍使得游戏达到平衡态(还不懂的话就好好理解结论里的第二个证明)。
同样的道理,游戏人I也可以选择大小为9的堆并取走5枚硬币而剩下4枚,或者,游戏人I从大小为15的堆中取走13枚而留下2枚。

归根结底,Nim取子游戏的关键在于游戏开始时游戏处于何种状态(平衡或非平衡)和第一个游戏人是否能够按照取子游戏的获胜策略来进行游戏。

上面那道题无非就是判断当前为平衡态还是非平衡态

代码:
#include<stdio.h>
#include<string.h>
#include<algorith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i,j,n;
	while(~scanf("%d",&n))
	{
		int k = 0,tt;
		for(i = 0;i < n;i ++)
		{
			scanf("%d",&tt);
			k ^=tt;
		}
		if(k) printf("Alice\n");
		else printf("Bob\n");
	}
	return 0;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