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纹理特征的感知与统计模型解析
在图像处理领域,纹理特征的分析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图像的结构和内容。本文将详细介绍图像纹理特征的感知模型和统计模型,包括各种纹理特征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应用。
1. 感知模型的纹理特征
感知模型主要从人类对纹理的感知角度出发,定义了多种纹理特征,以下是具体介绍:
1.1 粗糙度(Coarseness)
粗糙度是最基本的纹理属性,与构成纹理的纹理元素(texels)的大小有关。粗糙纹理的纹理元素数量少但尺寸大,而精细纹理包含更多小尺寸的纹理元素。因此,粗糙纹理在较大区域内往往具有更均匀的灰度值。
Tamura提出的粗糙度计算方法如下:
1. 对于大小为 (2^k \times 2^k)((k = 0, 1, \cdots, 5))的邻域窗口,计算每个像素的平均值。
2. 在每个窗口大小下,对于每个像素,计算该像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非重叠平均值对之间的绝对差值 (E_k(x, y))。
3. 对于每个像素,找出使差值 (E_k(x, y)) 最大的窗口大小,并将最佳大小 (S_{best}(x, y) = 2^k)。
4. 最终,将 (S_{best}(x, y)) 在整个图像上的平均值作为图像的粗糙度 (F_{crs})。
1.2 对比度(Contrast)
对比度与图像的质量相关,用于区分具有相同结构但不同灰度级的纹理。Tamura假设了四个影响对比度的因素:
- F1. 灰度级的动态范围
- F2. 灰度级直方图上黑白分布的极化或黑白区域的比例
- F3. 边缘的清晰度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