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困境:从军事到自动驾驶
1. 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伦理考量
在军事领域,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引发了诸多伦理争议。有一种设想是为机器配备人工伦理调节器,使其能持续评估作战情况。当操作超出预设参数时,机器会停止开火。这一设计不仅能控制机器自身的行动,还能对人类可能因情绪、战斗压力或对局势误判而做出的不道德或非法决策进行管控。例如,机器可以拒绝执行不合理的命令并解释原因,而且由于它没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必要时能合理地解除自身武装。
同时,该机器还能根据具体情况衡量火力的使用比例,有可能在不总是使用致命武力的情况下制服敌人,而非像人类士兵那样为确保敌人不再构成威胁而选择将其击毙。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过度或滥用力的误判风险,但也存在合法目标因伦理调节器启动而逃脱的可能性,若这些敌人后续犯下战争罪行,这无疑是一种不道德的结果,这或许也是该系统尚未投入使用的原因。因此,对于禁止自主目标决策这一立场,值得进一步探讨,并应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武器控制的相关讨论中考虑对其进行限制。
2. 自动驾驶汽车的崛起与伦理挑战
自动驾驶汽车在短短十几年间,就从未来幻想变成了现实。2005 年,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打造的“斯坦利”自动驾驶汽车成功完成 DARPA 挑战赛,此后相关技术不断发展。如今,像 Waymo 这样的公司正将自动驾驶技术推向大众市场,众多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也纷纷加入竞争。
人们研发自动驾驶汽车的主要动机是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生命损失、严重伤害和财产损失。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2010 年有 125 万人死于交通事故,若能将这一数字降至零,将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痛苦。然而,我们也需考虑一些反面观点。一方面,世界上存在其他更易通过现有技术解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