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哲学辩论:意识、语义与框架问题的深度剖析
1. 意识机器的争议
2017年,Dehaene、Lau和Kouider发表了关于意识机器(计算机和机器人)的重要论文。他们的核心观点有两点:一是目前机器没有意识;二是若赋予机器全局可用性和自我监控这两个属性,机器就会有意识。全局可用性指信息可用于回忆、指导行动和交流等;自我监控则是机器收集自身进程数据以了解自身行为及效果,并据此更新数据库、改变目标和计划等。
然而,全局可用性和自我监控与意识并无关联。意识是我们体验和感受世界的方式,如品尝洋葱、看到彩虹等。仅仅实现全局可用性和自我监控并不能让机器拥有像人类品尝洋葱这样的体验。实际上,普通计算机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监控能力,且很多信息对其也是全局可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有意识。
一些神经科学家和哲学家也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判断机器是否有意识,应看其是否有主观体验,如能否感知颜色、声音、气味和感受情绪等。但Dehaene等人将此问题视为哲学问题,在论文最后一笔带过。他们转而探讨机器能否通过展现信息的全局可用性和元认知来“模仿”意识,然而这两种能力对于主观体验既非必要也非充分条件。而且,他们强调元认知和全局广播,假定前额叶皮质是意识的所在,这仍存在争议。
2. 中文房间与奇妙航行变体
奇妙航行变体(Dietrich,2014)是理解中文房间论证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假设你指挥一支被缩小到分子大小的军队,插入一个惰性大脑(Brain X)中,手动重新激活这个大脑。你需要完成一系列精细操作,如推动神经元间的神经递质、处理神经化学电荷、检查阈值、触发电化学神经机制等,还要确保神经元获得营养、排出废物、处理死亡神经元、生成新神经元和突触连接等。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3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