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智能性判定的探讨
1. 图灵测试的本质与意义
我们很容易因关注人类与机器的差异,而对机器产生偏见。图灵曾指出,进行测试的陪审团不应是机器专家,因为专家更易察觉这些差异。但重点不在于这一规定的实际操作性,而在于其背后的理念:应关注机器和人类在对智能有重要意义的方面的相似性,而非差异。
图灵测试本质上是一个思想实验,它能揭示并纠正我们对智能的偏见。实际上,图灵测试更多是在测试人类自身以及我们对机器智能的先入之见。
2. “智能”一词的使用
图灵是否将其测试作为实际的实用性测试,这一问题留给历史学家和传记作者探讨。若他将其作为实际测试,可能低估了拟人化的影响。当前,人们常赋予人工智能超出其能力的人类认知能力,这可能引发信任问题。
不过,在某些情况下,赋予智能并无问题。例如《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指挥官戴塔,与它互动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毫不犹豫地称其具有智能。
我们对戴塔是否进行了测试呢?严格意义上没有,但从宽泛角度,我们通过与它互动并依据其行为赋予了它智能。图灵认为,在日常使用中,人们终将用“智能”描述机器。他在1950年的论文中提到,“机器能思考吗”这个问题无意义,但到世纪末,人们谈论机器思考将不会遭反驳。
这就如同飞行,莱特兄弟首次飞行时,有人认为那不是真正的飞行,因为没有翅膀扇动。但如今,我们认为人造飞行是真正的飞行,因为飞机虽不扇动翅膀,但与鸟类飞行有足够多相似属性,将其归为飞行类有助于我们预测其行为。同理,“智能”一词的使用也会逐渐演变,人造智能终会被视为真正的智能。
智能并非可观察之物,我们根据事物行为决定是否赋予其智能,以描述、解释和预测其行为。历史已在很大程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14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