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中的死锁处理
1. 引言
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管理大量企业数据,能提供集成访问、安全存储以及高效便捷的数据访问。如今,多数数据库产品采用 2 阶段锁定协议(2PL)来确保事务同步,该协议在保证并发事务隔离性的同时,能提供良好的性能。然而,使用锁定协议同步并发事务可能导致事务间的等待条件,若出现循环等待条件,则会引发死锁,使所有涉及的事务停滞,这是非常不理想的情况。
死锁的发生是随机且罕见的事件。若数据库系统缺乏合适的死锁处理机制,可能会偶尔出现死锁,导致系统无法响应请求。接下来将介绍数据库事务处理的基础、数据库死锁问题以及处理死锁的算法。
2. 数据库事务处理
2.1 数据库访问方式
程序员在开发数据库应用时,可使用高级描述性查询语言(如 SQL)方便高效地访问数据库。也可通过通用编程语言(如 C、C++ 或 Java),利用特定接口(如 JDBC 或嵌入式 SQL)访问数据库。
在任何情况下,程序都通过读写操作访问数据库。为抽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内存组织和管理特性,引入了读写模型。该模型规定程序通过对原子数据的读写操作访问数据库,页面大小、块大小和物理主存大小在概念讨论中无关紧要。除读写操作外,事务还可执行提交或中止操作,每个事务的最后操作必为提交或中止。提交表示事务成功完成,修改的数据将存入数据库;中止表示事务终止,其修改将被撤销。
2.2 事务的 ACID 属性
正确的并发执行且能处理系统故障的操作称为事务,事务具有 ACID 属性:
- 原子性 :每个事务要么完全执行,要么完全不执行,不允许部分执行。
数据库系统死锁处理详解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3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