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标准及其应用解析
1. 错误检测与处理机制
在网络运行中,数据包可能会出现各种错误。当检测到数据包的CRC码无效时,就会记录错误,这样有助于定位错误源。环形网络(Ringlets)需要有一个“清理器”(scrubber)节点,它负责监控环形网络的活动以及执行网络维护功能,具体如下:
- 删除损坏或过时的数据包和空闲符号。
- 处理存在寻址错误的数据包。
- 循环传递环形网络的维护信息。
在系统初始化时,会自动识别并激活一个清理器节点。这些功能主要用于错误的检测、控制和记录,但标准并未规定如何处理和从错误中恢复,这部分工作通常由软件来完成。
2. 缓存一致性层
缓存一致性层提供了相关概念和硬件协议,使得处理器能够缓存远程内存块,同时保持内存内容多个副本之间的一致性。由于SCI网络不再有一个可供所有连接处理器监听的中央资源(如内存总线)来实现一致性操作,因此需要设计基于分布式目录的解决方案来解决缓存一致性问题。
2.1 一致性协议概述
- 协议复杂度与可选性 :由此产生的一致性协议相当复杂,但它们的实现是可选的,即使不实现或不使用这些协议,也不会影响系统性能。
- 协议集合 :在缓存一致性协议中,有不同的可互操作协议集,包括最小集、典型集和完整集。实现者可以根据成本与性能的权衡来选择合适的协议集。
- 共享模型与方案 :一致性协议基本遵循多读者 - 单写者共享模型,并采用写失效方案,标准并未规定具体的一致性模型。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