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标准及其应用详解
1. SCI标准概述与争议
SCI(Scalable Coherent Interface)旨在解决复杂的互连问题,为可扩展的分布式共享内存架构指定了创新的分布式结构和协议。在这个过程中,它涉及了广泛的总线、网络和内存架构问题,从信号考虑到基于分布式目录的缓存一致性机制。
然而,SCI的广泛范围也引发了批评。有人认为它实际上是“多个标准的集合”,难以理解和使用。这种缺乏清晰轮廓以及广泛的适用性,可能导致了它在行业中接受度相对有限。
此外,SCI协议虽然设计精良,但较为复杂,难以在硅片上实现。因此,其实现过程复杂且成本高昂,尽管在物理和逻辑层面上,它比任何拆分事务总线都要简单。
为了降低复杂性并优化速度,许多实现者采用了他们认为适合自身应用的概念和协议,并根据需求省略或更改了其他功能。这导致了许多专有且不兼容的实现方式。
结果,经济可扩展性的目标总体上未能令人满意地实现。不过,对于个别公司而言,它们可能利用自身实现的规模经济,为其SCI产品实现合理的价格。此外,SCI也未能实现演变成一个开放的分布式“总线”的目标,使得不同供应商的多个设备无法连接并互操作。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在技术目标方面,主要是高性能和可扩展性,SCI已经很好地实现了其雄心勃勃的目标。采用并实现SCI的供应商提供了创新的高吞吐量、低延迟互连产品或全规模共享内存多处理系统。
2. SCI标准的逻辑层
逻辑层规定了事务类型和协议、数据包类型和格式、数据包编码、标准节点接口结构、带宽和队列分配协议、错误处理、寻址和初始化问题以及SCI特定的控制状态寄存器(CSR)。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