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脉合一:儒释道与中国人的精神密码》· 第一部分 · 儒家 · 秩序的格局 · 第3篇
在前两篇文章中,我们一起探讨了儒家的“秩序蓝图”和它为我们编写的“关系”代码,也深入解码了驱动我们“建功立业”的内在动力。
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儒家思想,聊一个可能是被我们误解最深、却也最高级的智慧——“中庸”。一提到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平庸”、“和稀泥”、“没原则”。但如果真是这样,它又怎能位列“四书”,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呢?
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认知偏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为“中庸”正名,去看看这个古老的智慧,如何能成为我们在复杂现代世界中,做出最佳决策的“高级算法”。
一、引子:那场陷入僵局的会议
在我三十多年的ICT职业生涯中,参与过无数次技术决策会议。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的一次,是关于一个核心系统架构的升级方案。
会议室里的气氛一度凝重到冰点。
- 一方是CTO带领的年轻工程师,他们坚持要采用最前沿的分布式微服务架构,理由是技术领先、面向未来,哪怕这意味着项目要延期三个月,并且初期稳定性存在风险。
- 另一方是产品总监和资深工程师,他们坚持采用成熟稳定的单体架构PLUS方案,理由是能确保项目按时上线,快速抢占市场,即使这会牺牲部分未来的扩展性。
双方引经据典,从技术趋势到商业回报,谁也说服不了谁。会议陷入了典型的“非此即彼”的僵局。
就在这时,一位平时不多言语的资深架构师,缓缓站了起来。他没有支持任何一方,而是提出了第三种方案:“渐进式混合架构”。
- 核心交易模块,采用最稳妥的方案,确保按时上线,保障公司生命线。
- 非核心的创新模块,如数据分析、用户画像等,则采用新的微服务架构,并行开发和验证,作为“试验田”。
- 两者之间,通过标准的API网关进行交互。
他解释道:“这不是妥协,而是在‘创新’与‘稳定’这两个看似对立的目标之间,寻找当前阶段的最佳平衡点
中庸:复杂世界的决策智慧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87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