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引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拥有离开你之后依然能幸福生活的能力 。
大家好,作为一个在ICT领域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技术老兵,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在我的职业世界里,最迷人的莫过于设计各种“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 OS)——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决定了一台设备能否高效、稳定、优雅运行的基础软件 。
成为父亲后,我忽然发现,育儿的本质,与系统架构异曲同工。我们其实也在为孩子开发一套伴其一生的“心智操作系统”。这套系统,将决定他如何解析世界、处理信息、应对挑战,并最终驱动他的人生航船驶向何方 。
而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或许正是这套“心智OS”中最核心的一个内核模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所对应的,是一本被誉为育儿界“经典算法”的著作:《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Raising a Thinking Child)及其核心方法论——ICPS(I Can Problem Solve),即“我能解决问题” 。
请放心,这不会是又一套需要你严格执行的“育儿程序”,而是一次邀请,邀请我们一起,对自身的育儿底层逻辑进行一次彻底的重构与升级 。

共同思考解决问题
一、 困境的冰山:我们为何总是疲于奔命的“灭火队长”?
让我们先潜入几个熟悉到令人头疼的家庭“火灾”现场:
- 傍晚的小区花园,玩具被小伙伴抢走,你的孩子瞬间化身高音喇叭,哭声震天,而不是尝试沟通 。
- 用心搭建的积木轰然倒塌,他立刻暴怒,把剩下的积木全部掀飞,而不是思考如何加固 。
- 和同伴玩游戏起了争执,第一反应永远是跑过来向你告状:“妈妈/爸爸,他欺负我!” ,而不是自己尝试解决。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我们看到的行为是哭闹、抢夺、吵架 。而冰山之下,是孩子内心一套尚未成型的“应对冲突的思维工具”的缺失 。
面对这些“火情”,我们的本能反应是什么?
- “把玩具还给弟弟,你要学会分享!” —— 我们瞬间切换成“法官”,迅速判决,追求公平 。
- “别哭了!再搭一个不就行了?” —— 我们变身为“政委”,紧急安抚,渴望平息情绪 。
- “你们俩好好玩!不许吵架!” —— 我们又戴上了“治安官”的帽子,下达命令,意图恢复秩序 。
我们熟练地扮演着法官、政委、消防员的角色,迅速“扑灭火情”。效果呢?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同样的问题明天还会换一种形式再次上演 。我们精疲力尽,孩子却依然没有学会自己走路 。
思考小札: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