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实修手册:用积极心理学点亮你的八维人生》专栏 ①
本篇导读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拼尽全力抵达终点,却在山顶感到一阵寒意,内心的喜悦远没有想象中那般汹涌?
你是否也曾在日复一日的忙碌、消遣、甚至“内卷式”的自我提升中,感觉自己像一个陀螺,被无形的手抽打着旋转,却不知幸福在何方?
本篇文章,我们将借助积极心理学一个极其经典的工具——“汉堡模型”,为你的人生状态做一次深度“体检”。它将帮助你清晰地看见自己当前的幸福模式,理解“越努力,越迷茫”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
- 你将获得:一套诊断人生状态的思维框架,以及一份可立即上手的《人生模式觉察日记》,作为你开启幸福实修之旅的第一份礼物。
一、开场:那场“胜利”之后,我感到了巨大的空虚
哈佛大学的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在他的《幸福课》上,总会分享一个让他终身难忘的故事。
16岁那年,他赢得了以色列全国壁球赛的冠军。为了这个目标,他像苦行僧一样训练了五年。他放弃了朋友的聚会,戒掉了最爱的垃圾食品,每天的生活被训练、流汗和肌肉的酸痛填满。他坚信,只要拿到那个冠军,所有的牺牲都会化为巨大的、永恒的幸福。
当他终于站在最高领奖台,金牌冰冷地贴在胸口,人群为他欢呼时,他感到了短暂的狂喜。然而,当晚在与家人朋友庆祝过后,独自一人回到房间,一股巨大的、无法言说的空虚感将他淹没。他感到迷茫、恐惧,甚至流下了眼泪。
他问自己:“我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在这里了,可说好的幸福呢?难道……就这些吗?”
这个故事,总能轻易地击中我。
我想起十几年前,我曾带领团队攻克一个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项目。那是一段燃烧生命的日子,会议室的灯火彻夜通明,外卖盒在角落堆成了小山,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疲惫与亢奋。我们坚信,成功的那一刻,一切都将值得。
项目上线那天,庆功宴上觥筹交错,老板的赞许、同事的欢呼,一切都如预想般热烈。可当深夜我独自一人坐在回家的出租车里,看着窗外城市的流光溢彩,内心却是一片兵荒马乱。那份期待已久的巨大喜悦并没有如期而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掏空后的疲惫和怅然若失。
“然后呢?下一个目标又是什么?” 这个问题像幽灵一样盘旋在我的脑海。
后来我才明白,这种“抵达终点后的空虚感”,心理学上称之为“抵达谬误”(Arrival Fallacy)。它并非少数人的矫情,而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人都在亲历的一种集体困境。我们拼命奔跑,却似乎总在与真正的幸福,擦肩而过。
抵达的空虚
二、诊断:你的“人生汉堡”,是哪一款?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种困境?沙哈尔教授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汉堡模型”,来帮助我们诊断自己的人生模式。
想象一下,你面前有四款汉堡,它们代表了四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 垃圾食品汉堡:口感极佳,让你当下获得巨大的满足。但你知道,它对你的健康有害,会让你为未来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