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perf3工作原理
iperf3主要的功能是测试基于特定路径的带宽,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建立连接(三次握手)后,客户端发送一定大小的数据报并记下发送的时间,或者客户端在一定的时间内发送数据并记下发送的总数据。带宽的大小等于发送的总数据除以发送的总时间。对服务器端来说,在连接建立时间内,接收的总数据除以所花时间即为服务器端所测得的带宽。
iperf3测试UDP的性能时,客户端可以指定UDP数据流的速率。客户端发送数据时,将根据客户提供的速率计算数据报发送之间的时延,客户还可以指定发送数据报的大小。每个发送的数据报包含一个ID号,用来唯一地标识该报文。服务器端则根据该ID号来确定数据报丢失和乱序。当把UDP报文大小设置可以将整个报文放入IP层的包(packet)内时,那么UDP所测得的报文丢失数据即为IP层包的丢失数据。这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测试包丢失情况的方法。数据报传输延迟抖动(Jitter)的测试由服务器端完成,客户发送的报文数据包含有发送时间戳,服务器端根据该时间信息和接收到报文的时间戳来计算传输延迟抖动。传输延迟抖动反映传输过程中是否平滑。由于它是一个相对值,所以并不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时间同步。
由上介绍我们可以知道iperf3的功能增加了操作系统网络度量的能力,而携带Liteos_A内核的OpenAtom OpenHarmony(以下简称“OpenHarmony”)操作系统目前还不支持这个功能,特此尝试把iperf3移植到支持Liteos_A内核的OpenHarmony操作系统中,并作此文分享一些心得。
二、iperf3移植过程
iperf3可以运行在Linux和Windows平台下,其使用了标准的POSIX接口,因此将iperf3移植到Liteos_A上,目前Liteos_A支持用户态和内核态的命令,这个也造成了移植的很大困难,所以以下将2种添加命令的方式都记录下,供读者参考。
1. 确定库的类型
OpenHarmony有如下几种目标类型:
executable: 生成可执行文件,对于Liteos_A,在目录/bin下可以找到可执行文件
shared_library: 生成.dll或.so动态链接库、对于Liteos_A,在目录/lib或者 /usr/lib下可以找到动态库
static_library: 生成.lib或.a静态链接库
group: 生成依赖关系组
action: 运行脚本以生成文件
根据以上几种类型的描述可知,将iperf3移植成executable类型的组件最为合适。
2. 添加库到工程中
将源码下载到Linux下并解压,执行./configure,生成iperf_config.h,将iperf3的源码拷贝到OpenHarmony代码库中合适的位置,如下将iperf3添加到/third_party目录下。
需要注意的是非内核态的库不能添加到内核的目录下,不然编译和调试过程中相关的头文件可能找不到。在/vendor/厂商名/产品型号/config.json中的某一子系统下添加组件。
在 /build/lite/components/子系统名.json中添加组件,如下:
3. 编写配置BUILD.gn
移植的iperf3代码目录下需要提供一个gn文件,指明需要编译的代码。此文件可以通过import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