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物联网智慧情境感知架构
1. 万物皆有灵的愿景
计算机正变得越来越小巧、廉价、快速,功耗更低,内存更大,连接性更好,且分布性更强。从大型机到台式机,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机,计算设备不断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智能手机不仅能让我们通话,还能帮助我们连接云端,获取海量信息。那么,计算技术与我们生活的连接方式,下一次范式转变会是什么呢?
人类具有情境感知能力,我们通过自身的感知器官或借助工具来感知、交流和控制周围的世界。例如,我们能快速识别电视节目类型,知道如何安全过马路,还能用语言查询、指挥和控制他人。相比之下,直到最近,计算机大多缺乏情境感知能力,只能执行预设的任务。比如,在观看棒球比赛时,笔记本电脑可能只能收发邮件或浏览网页,却无法感知正在进行的无安打比赛;在观察心脏手术时,计算机也不会提醒医生遗留在患者体内的海绵。不过,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如计算机与控制系统结合用于监测大坝水位、识别视频中的人脸或进行个性化推荐,但这些都是特定情境下的应用,难以广泛推广。
位置感知是更广泛情境感知计算的一个重要标志,智能手机借助内置的 GPS 和连接云端的能力,能够下载与位置相关的信息。但总体而言,计算机的环境感知能力仍处于早期阶段,我们还缺乏将计算机转变为像人类一样具有情境感知能力所需的架构和服务基础设施。
想象一下,如果家里的每个物体(如电视、空调、椅子)都能像有生命一样与你交流,你会问它们什么,希望它们如何表现呢?也许你会让电视根据你的偏好自动推荐频道,让空调自动调节以满足每个人的舒适度,让椅子自动调整以适应你的身体。阿肯色大学的“万物皆有灵”(EiA)项目正在探索未来智能语义世界中的普适计算,在这个世界里,每个物体都有身份,并能与人类和其他智能物体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