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产品质量模型的演进与应用
在软件开发领域,软件产品的质量评估一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软件质量评估的方法和模型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简单度量到如今先进的实用模型,为软件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软件质量评估的发展历程
软件质量评估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代码行数(LOC)指标被用作衡量编程生产力和工作量的基础。到了60年代末,LOC也被用于衡量程序质量,通常以每千行代码的缺陷数间接衡量。1971年,Akiyama提出了一个基于回归的模型,用于根据以千行代码衡量的模块大小预测模块缺陷密度,这是最早的预测模型之一。
从7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对软件复杂性和功能规模的度量产生了浓厚兴趣。Halstead和McCabe开创了软件复杂性度量的先河,而Albrecht则提出了功能点的概念,这些度量旨在独立于所选的编程语言。Halstead复杂度和McCabe圈复杂度成为了不同质量方面和工作量估计的主要预测指标。同时,早期的理论质量模型,如McCall和Boehm的模型也开始出现,它们都基于软件度量。
随着面向对象等新编程范式的出现,又开发出了一套全新的度量指标。Chidamber和Kemerer引入的面向对象系统度量套件最为知名,这些度量指标被用于表征、评估和改进大型应用程序的设计。软件度量的多样性也激发了关于软件质量和工作量估计的新预测模型的研究。
早期理论质量模型
在引入第一批软件度量之后,软件质量建模的方法也随之出现。以下是一些早期的理论质量模型:
- McCall质量模型(1977年) :McCall为美国空军创建了这个模型,旨在弥合用户和开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34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