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信息流分析中的加密处理
1. 加密协议分析的挑战与尝试
在安全信息流分析中,处理加密问题面临诸多挑战。让密钥的相等性依赖于程序输入,会引入抽象难以跟踪的依赖关系。
为了精确地形式化和分析加密协议,研究者们进行了多种尝试:
- Mitchell 等人扩展了 spi - 演算,为消息长度和执行时间设置多项式界限,并为扩展开发了概率语义,从而能针对多项式有界的对手证明协议的正确性,但证明过程完全依赖手工完成,缺乏机械推导手段。
- Pfitzmann 等人给出了一个框架,能忠实抽象加密原语,使得基于这些抽象的协议证明在替换为实际原语时依然成立。
- Abadi 和 Rogaway 证明了通过元组和加密从简单消息构建形式消息在计算上是合理的,即若两个形式消息在形式结构上相同,且加密原语满足特定要求,多项式有界的对手无法区分它们的实际比特串表示。后来 Abadi 和 Jürjens 考虑了程序轨迹而非表达式,对该工作进行了扩展。
2. 加密与安全加密方案
加密在安全信息流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下面详细介绍加密方案及其安全定义。
2.1 加密方案的组成
加密方案是一个由三个算法组成的三元组 (G, E, D),它们的运行时间与参数长度呈多项式关系:
- 密钥生成算法 G :接受安全参数 n(以一元形式表示)作为输入,用于生成新的加密密钥。安全参数 n 决定了系统的安全性,具体来说,n 越大,生成的密钥长度越长。
- 加密算法 E :以安全参数、G(1ⁿ) 返回的密钥和明文(比特串)为输入,输出对应的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77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