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M,又名IT中的ERP。出发点是让IT向服务型组织转变,合理利用开发资源,完善配套IT流程,并沉淀IT能力。ITSM普遍采用ITIL理念,分为事件、问题、变更、配置、发布五个核心模块。公司全员对于IT的认知,80%来自运维服务人员。客观来讲,运维人员,一般与“服务”二字很难沾上边的。且方式较野路子,有问题,电话直接call,技术人员直接解决。特别涉及到桌面问题,很可能是重装个系统,按照打印机驱动,服务人员每日响应呼叫,奔波在现场。应用系统问题,大问题到还好,需要BA定位。小问题,例如bug、权限、账户开通,也是直接打到开发人员获取支持。有的产品不稳定,总有bug,问这一周做了什么?技术答曰忙于运维,可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保留记录有限。因此急需ITRP,IT资源规划管理。
ITSM是个有意思的项目,业务方为IT内部。业务调研只需在大屋子内转一圈,挨个调研各产品/项目团队需求。项目总会涉及到数据、组织、流程。借着项目,推出需求变更流程、问题处理流程等IT流程;汇总、整理保存在本地、SVN的知识文档;整理问题分类,细分到三级,一级为四大类,基础架构支持、应用系统、桌面支持、信息安全,二级为应用系统或处理单元,三级为功能模块或功能点。这样一份清单即可看出IT能力的全貌。
系统上线运行效果不如预期,没有得到IT内部用户的认可。这就很值得反思,IT做给IT的如此简单系统,都不好用,那做给其他部门或企业级的大项目呢?原因,一是普遍问题,立项时没有想清楚,当初是由运维部门主推,其他部门、应用系统团队参与意愿不高(现状也是如此,变成了运维服务接收、指派工单的系统);二是调研不充分,场景没有想全。有的团队人少,三四个人。而变更流程长达七个节点,经常是BA一人填写、审批三四个节点。有的产品自带缺陷收集、跟踪功能,用户已习惯在上面提交,如何与ITSM对接欠缺考虑。事件问题收集后没有考虑如何转为story,造成团队收到问题后,先在ITSM接收,再在项目管理软件创建任务做过程管理,解决后再登录到ITSM关闭。造成了额外的工作量;三是用户的业务成熟度不够,具体来说流程有问题,同时管理不够规范;四是僵化阶段政策力度不够,没有让用户养成习惯。每周只是发报表通报,记录每一位挂了多少已解决/未解决的事件及问题,没有对应奖惩机制,也没有部门发文;五是上线后缺少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