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驱动架构:原理、应用与挑战
1. 事件驱动架构的缺点
事件驱动架构虽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 消息格式依赖 :生产者和消费者依赖传输机制,需就消息格式达成一致。若一方以不兼容方式更改标识符或消息格式,系统将崩溃,且逻辑依赖难以通过检查关联。
- 类型检查困难 :代码分离使类型检查器在出错时作用有限。消费者依赖错误事件类型时,类型检查器无法标记。更改生产者或消费者类型时,需更新所有相关方。
- 调试难度增加 :调试时,进入传输机制常涉及第三方代码,最坏情况下,事件传输代码可能在不同进程或机器上运行,可能需多个调试器。
- 错误处理复杂 :生产者与消费者解耦,消费者抛出异常或返回错误时,生产者处理不易。例如,一个生产者产生事件被五个消费者消费,若第三个消费者抛出异常,后续处理无统一答案。
不过,事件驱动架构在需要系统灵活性的场景中仍具价值,未来维护者可轻松替换生产者或消费者,引入新功能,快速集成外部系统,且系统模块化,易于测试和理解。
2. 简单事件处理
事件导向架构处理简单事件时,有两种典型实现方式:
2.1 使用消息代理
消息代理是数据传输代码,生产者向特定主题发布消息,消费者使用相同标识符订阅主题,消息代理将消息发送给所有订阅者,此系统也称为发布/订阅(pub/sub)。
以餐厅自动无人机配送服务的通知系统为例,存在以下生产者 - 消费者关系:
| 生产者 | 消费者 |
事件驱动架构解析与实践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71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