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以协助视力受损人群
1. 引言
视觉障碍可以通过剩余的视力和视野来量化。视力通常以全视力的分数来表示(Pun, Roth, Bologna, Moustakas, & Tzovaras, 2007)。视力为1/10意味着视力受损者与正常视力者相比,只有10%的视觉敏锐度或清晰度。视野或有时称为视场,指的是外部世界中作用于视网膜的物理物体和光源(Wikipedia, 2008a),即当眼睛注视一个中心点时,能够在侧视中看到的物体的总面积。正常视力的人视野为60度。
视觉障碍可能发生在人类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由于损伤引起。人类的视觉功能分为四个等级:正常视力、中度视力障碍、重度视力障碍和失明。重度视力障碍会导致一个人完全失明。较轻的情况会导致一个人有部分视力损失,无法通过矫正来恢复,这种情况被称为低视力。完全失明意味着没有任何剩余的视觉感知。遗传和发育异常可能导致出生时就出现视力障碍。成年后,许多疾病和遗传模式也可能导致视力障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9年)的数据,全球有3.14亿视力障碍者,其中4500万人失明。据WHO统计,世界上87%的视力障碍者生活在发展中国家(WHO,2009年)。
2. 目标与背景
本项目的目标是开发一个智能无线辅助系统,帮助视障人士独立、安全地在室内环境中行走。该项目提出了一种利用当前信息通信技术(ICT)进步的系统,以实现电子包容性,将视障人士纳入现有的交通系统和室内环境中,挖掘新的数字机会以包容视障人士。通过提供语音指导来帮助导航,告知如何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像机场、公交车站和大众快速交通站点这样的公共交通系统将对这一社会群体更加友好。他们将能够成功地在不熟悉的室内地点旅行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