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儿童隐私与自由的设计方法
1. 引言:监控社会、隐私与儿童
互联网用于私人和商业(非军事)目的的历史相对较短。大约三十年前,在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家庭开始接入互联网。如今,通过固定或移动连接持续在线,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常态。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数十亿用户更倾向于甚至只能通过移动网络上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线上和线下日常活动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们现在体验到的是一种连续的“在线生活”,而非分离的线上和线下生活。这种“在线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一方面,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随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随时与亲人交流,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安全和富足。另一方面,无处不在的通信并非全是积极的。有人认为,原本被视为言论自由之地、为人类交流提供无限可能的互联网,如今已变成了一个虚拟的“全景监狱”,每个用户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持续监视。
除了在“暗网”活动或使用VPN等保护匿名性的工具外,我们在网上的一切行为都可能被监控。服务提供商对用户活动的高度访问权限,让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全球“全景监狱”中。一些国家为了监视和控制公民,采取了更为极端的措施,例如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它基于对人们的大规模持续监控,公民的日常活动、社交互动甚至财务状况都会影响其“社会信用”,信用低的人可能会被拒绝贷款、住房等福利,甚至无法预订航班或使用高铁系统。不过,即使在所谓的“自由世界”,公民也有充分的理由担忧数字技术对其隐私和自由的侵犯。
一些人认为我们生活在一种名为“监控资本主义”或更确切地说是“监控社会”的新经济体系下。私人公司和政府常常以保护国家安全、打击犯罪和恐怖主义为借口,监控用户的在线行为。但需要注意的是,数字监控并不总是强制的,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人信息时,常常会自愿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