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维度叙事:从展览设计到展示艺术
1. 设计叙事
人类建筑空间既是叙事者,也是被叙事的对象。过去、现在和未来,叙事的构建方式不断变化,这引发了我们对语言编码及其对设计学科影响的思考。叙事过程(代码/语言/叙事/记忆)将我们的存在与过去相连,语言代码则是事物意义和文化意义之间的媒介。
人类既依赖过去的确定性,又渴望探索和创新。在博物馆学领域,叙事的这些方面具有多重定位,不仅体现在艺术品、博物馆建筑和展览设计这三个层面,还体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Andrea Branzi指出,室内设计的特定领域涉及空间和材料表面与用户感官反应的复杂思考。在博物馆领域,这与一系列重大变革相关,即所谓的“第三次博物馆革命”。不同时期和背景下,博物馆概念对展品、建筑和装置的叙事有不同划分,我们将逐步探讨这些叙事及其影响。
2. 从收藏到现代博物馆:布展前的展示
我们不应关注收藏何时诞生,而应思考其为何诞生。古典世界沉浸在由少量图像和文字构成的环境中,声音在口头传统和教学中至关重要,人们生活在“逻辑层”。
亚历山大学派的诞生将文本与解释分离,“古代”与“经典”概念区分开来,权威原则逐渐占据主导,形成了“古老即美丽、珍贵、道德”的观念。中世纪将这种观念延伸到宗教领域,文艺复兴扩展到古典主义,启蒙运动则扩展到科学和自然,博物馆等机构应运而生。
这些机构成为叙事的载体,图书馆传播一维的文字代码,画廊传播二维图像代码,学院传播三维模型代码,剧院传播四维表演代码。同时,考古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诞生,也与展示的需求密切相关。
在民族人类学领域,绘画的功能不因展示场所的改变而改变。18、19世纪的绘画以贵族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8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