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文化遗产与韧性城市:后疫情时代的城市新思考
1. 设计与文化遗产的融合
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030 年文化指标与《蒙特利尔设计宣言(2017)》所定义的设计价值的两个方面相结合,我们可以勾勒出文化遗产设计的一些特定伦理方面。这两个方面分别是:“设计表达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设计师在创造、保护、滋养、提升和弘扬文化遗产与多样性方面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设计为技术增添价值。通过考虑人类视角和界面,并首先关注个体互动,设计将技术与人类需求联系起来”。
面对文化遗产存在的复杂场所(真实的语义领域),当代设计方法的整合、跨学科和融合特性转化为微观行动模式。这些模式取代了大规模干预和激进的城市改造,通过适当的物理或数字工具及系统,实现人与废墟之间的社会和文化中介作用。通过参与式叙事方法,人们能够以一种新的方式体验场所,在不取代现有废墟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历史内容的意义和内涵。
在考古背景下,设计扮演着观察者的角色,能够将文化方面、技术工具(如果有的话)和通信系统联系起来。其目的包括赋予古代废墟新价值、增强对历史和传统的了解,以及促进用户在公共空间使用中的互动和参与。
2. 后疫情时代城市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1 疫情对城市的影响
新冠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社区力量是我们的最后防线,同时也凸显了重新思考城市发展的必要性。从历史上看,疫情一直塑造着城市的发展,如公元前 430 年的雅典瘟疫、中世纪的黑死病以及南非的埃博拉疫情等,都给城市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新冠疫情期间,人们的社交互动受到控制,日常生活受到干扰,心理健康也受到影响。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文化场所和社会活动几乎停滞,博物馆、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7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