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耐受:机制、调节及在自身免疫病治疗中的应用
1 引言
人体与外来抗原物质的接触大多发生在黏膜表面,其面积比皮肤还大。黏膜表面持续且生理性地暴露于各种抗原物质中。口服抗原会遇到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它不仅能保护机体免受摄入病原体的侵害,还能防止机体对摄入的蛋白质产生反应。这种口服抗原诱导机体对所摄入蛋白质产生全身性低反应性的现象,被称为口服耐受。
早在1911年,Wells给豚鼠喂食鸡蛋蛋白后,发现它们在受到攻击时对过敏反应具有抵抗力,这是对口服耐受的首次描述。1946年,Chase给豚鼠喂食接触致敏剂二硝基氯苯(DNCB),观察到动物对DNCB的皮肤反应性降低。在人类中,口服钥孔戚血蓝蛋白(KLH)也被报道会降低后续的细胞介导免疫反应。
如今,我们已经明确口服耐受是由T细胞介导的,具体机制取决于所摄入抗原的剂量。低剂量抗原有利于诱导调节性T细胞,从而抑制Th1细胞介导的反应;而高剂量抗原则会诱导T细胞克隆无能或删除。近年来,口服耐受已成功应用于动物模型中的自身免疫病治疗,目前也正尝试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
2 口服耐受的机制
2.1 诱导阶段
GALT由绒毛组成,其中包含上皮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IELs)、固有层淋巴细胞(LPLs)和派尔集合淋巴结(Peyer’s patches),这些派尔集合淋巴结是散布在绒毛间的淋巴小结。派尔集合淋巴结是GALT中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主要区域之一。虽然人们曾尝试将GALT作为疫苗接种途径,但由于会产生全身性低反应性,这一尝试颇具难度。
尽管饮食抗原在到达小肠时会被降解,但人类和啮齿动物的研究表明,这种降解是不完全的,仍有一些完整的抗原会被吸收进入全身循环。高剂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