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和免疫缺陷是免疫系统功能的两种不同状态:
- 免疫耐受是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学会不攻击”,可用于防止自身免疫病,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免疫逃逸,如肿瘤微环境抑制免疫攻击。
- 免疫缺陷是免疫系统“能力不足”,无法正常抵抗病原体或维持免疫平衡,容易导致感染、肿瘤或免疫失调。
比较维度 | 免疫耐受 | 免疫缺陷 |
---|---|---|
定义 | 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如自身抗原或外来抗原)不产生免疫反应,以避免攻击自身组织或维持对外来抗原的耐受性 |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无法正常应对病原体或异常细胞,导致感染、肿瘤或自身免疫疾病 |
机制 | 由中枢耐受(胸腺、骨髓选择)和外周耐受(Treg细胞、负性共刺激等)调控,防止自身免疫 | 可能由基因突变、感染、营养不良、药物或放射治疗等因素导致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的缺乏或功能障碍 |
生理/病理 | 正常生理状态下存在,如自身免疫耐受、口服抗原诱导耐受;某些情况下,病理性免疫耐受可导致慢性感染或肿瘤逃逸 | 多为病理状态,如原发性(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
后果 | 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不产生有效攻击(如癌症免疫逃逸) | 机体易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或易患自身免疫病和肿瘤 |
临床表现 | 可见于自身免疫病治疗、口服耐受实验、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逃逸等 | 反复感染、疫苗无效、淋巴结和脾脏发育异常、机会性感染等 |
你是想了解某种具体疾病,还是免疫耐受的应用,比如免疫治疗?
免疫耐受的形成与维持
-
机体发育阶段 & 乙肝母婴传播 : 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对HBV的应答较弱,容易形成“免疫耐受”状态,导致慢性感染。免疫耐受期(婴儿期和儿童期):感染HBV的新生儿通常无明显症状,肝酶正常,病毒复制活跃,但免疫系统不主动清除病毒。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倾向于“容忍”HBV,而非攻击它,表现为T细胞功能低下、抗病毒应答弱。
-
抗原数量:抗原太少可能导致免疫不活化,太多也可能形成耐受
-
不同人的免疫耐受确实是不同的,主要受到遗传、环境、疾病状态和免疫系统调控等因素的影响。
1. 遗传因素
- 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不同的HLA基因型影响个体对自身抗原或外来抗原的免疫耐受程度。例如,某些HLA类型与1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有关,表明这些个体的免疫耐受可能存在缺陷。
- 先天性免疫调控差异:某些人天生Treg细胞(调节性T细胞)较活跃,可能更容易耐受特定抗原,而另一些人更易发展自身免疫病。
2. 环境因素
- 感染:一些病毒或细菌感染(如EB病毒、柯萨奇病毒)可能打破免疫耐受,触发自身免疫病,而某些慢性感染(如幽门螺杆菌)可能诱导局部耐受。
- 饮食和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影响免疫耐受,比如高纤维饮食可能促进Treg细胞生成,从而增强耐受,而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免疫异常。
3. 疾病状态
- 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患者往往免疫耐受受损,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B细胞对自身抗原耐受失败,导致自身抗体产生。
- 过敏和食物耐受:某些人容易对食物产生免疫耐受(如大部分人不会对牛奶、花生产生过敏反应),而过敏体质的人则因耐受机制失效而发生过敏反应。
4. 免疫治疗和耐受调控
- 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患者使用的免疫抑制剂会诱导对移植物的耐受。
- 癌症免疫逃逸:某些肿瘤通过PD-1/PD-L1等通路诱导免疫耐受,使机体不攻击癌细胞,不同患者对此机制的敏感性也不同。
免疫耐受与临床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GCs)
糖皮质激素(GCs)是一类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类固醇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代谢调节等多种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抗炎、抗过敏、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内分泌失调等治疗。
(1)内源性糖皮质激素
- 主要激素:皮质醇(Cortisol)(人类),可的松(Cortisone)(活性较弱)
- 分泌调控:
-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调控
- 昼夜节律:晨间分泌高,夜间分泌低
- 压力应激(创伤、感染、低血糖等)可刺激分泌增加
作用 | 机制 | 结果 |
---|---|---|
抗炎作用 | 抑制炎症因子(IL-1、IL-6、TNF-α等),减少白细胞浸润 | 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 |
免疫抑制 | 促进T细胞凋亡,抑制B细胞抗体生成,减少免疫细胞募集 | 抑制过度免疫反应,防止自身免疫病 |
代谢调节 | 提高血糖(促进糖异生、抑制胰岛素)、分解脂肪、蛋白质 | 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糖尿病、肌肉萎缩 |
抗休克 | 收缩血管,提高血压 | 维持血容量,应对休克 |
神经系统 | 影响情绪、睡眠、记忆 | 长期高水平可能引起焦虑、抑郁、失眠 |
药物 | 作用强度(相对皮质醇) | 半衰期 | 适应症 |
---|---|---|---|
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 | 1 | 短效 |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
泼尼松(Prednisone) | 4 | 中效 | 免疫病、过敏 |
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 | 5 | 中效 | 免疫抑制、移植排斥 |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 25 | 长效 | 严重炎症、脑水肿 |
(2)临床适应症
- 抗炎/免疫抑制: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哮喘、炎症性肠病(IBD)
- 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性水肿、严重过敏性休克
- 器官移植:抑制免疫排斥反应
- 内分泌疾病:肾上腺功能减退(如Addison病)
- 急性危重症:
- 感染性休克(如脓毒症):小剂量可提高生存率
- 脑水肿(如脑肿瘤、高原反应):减少脑部炎症和水肿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妊娠早产前给母亲使用,可促进胎儿肺成熟
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以下副作用:
系统 | 主要副作用 |
---|---|
代谢 | 高血糖、糖尿病、脂肪重新分布(满月脸、水牛背) |
骨骼肌肉 | 骨质疏松、肌肉萎缩、股骨头坏死 |
免疫 | 易感染(抑制免疫)、白细胞增多但功能低下 |
胃肠道 | 胃溃疡、胃出血 |
神经精神 | 焦虑、抑郁、精神病样症状 |
内分泌 | 医源性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萎缩(停药时可能发生急性肾上腺危象) |
(1)用药原则
- 个体化:根据病情选择合适剂量、时间、药物类型
- 最小有效剂量,最短疗程:避免长期使用带来副作用
- 每日清晨给药:符合生理节律,减少对HPA轴的抑制
- 逐步减量停药:防止肾上腺功能抑制,避免“撤药综合征”
(2)如何安全停药
- 短期用药(<2周):可直接停药
- 长期用药(>2周):
- 逐渐减量(每周减少5%-10%)
- 低剂量维持,如5mg泼尼松
- 监测肾上腺功能(如晨间血皮质醇)
- 警惕撤药综合征(乏力、低血压、恶心)
卡介苗
肿瘤病人使用卡介苗(BCG,卡介苗)
卡介苗(BCG,Bacillus Calmette-Guérin)不仅用于结核病预防,还可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一部分,特别是在膀胱癌等肿瘤中应用广泛。
1. BCG 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BCG 是一种减毒的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具有强烈的免疫刺激作用,能激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反应。
(1)主要抗肿瘤机制
- 刺激免疫系统: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树突细胞,增强抗肿瘤作用。
- 诱导 Th1 免疫反应:促进 IL-2、IFN-γ、TNF-α 等炎症因子释放,提高抗肿瘤免疫力。
- 增强细胞毒性 T 细胞(CTLs)作用:促进 CD8⁺ T 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可提高机体整体免疫力,对多种肿瘤可能有效。
2. BCG 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
- 适应症:膀胱癌术后灌注治疗(如 Ta、T1 期或原位癌 CIS)
- 作用:减少肿瘤复发和进展,降低肿瘤转移风险
- 给药方式:膀胱内灌注(每周1次,共6周),后续维持治疗可能长达1-3年
- 疗效:
- 复发率降低 50%-70%
- 进展风险降低 30%-40%
(2)其他肿瘤的潜在应用
虽然主要用于膀胱癌,BCG 也在其他肿瘤的免疫治疗中有所研究:
- 黑色素瘤:早期尝试用于黑色素瘤疫苗或局部注射,但临床应用有限。
- 乳腺癌:部分研究显示 BCG 可增强免疫反应,但未成为标准治疗方案。
- 肺癌、胃癌、结直肠癌:正在研究 BCG 作为免疫刺激剂的潜力。
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