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辅助系统与物联网医疗技术综述
智能辅助系统助力视障人士
在视障人士辅助领域,智能辅助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系统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实现对面部识别的自动化处理,并将结果以音频形式反馈给视障用户。
系统的工作流程如下:
1. 图像采集与处理 :使用副摄像头拍摄人员照片,将其存储为带有识别标签(即熟人姓名)的数据文件夹存于云端。摄像头会为每个个体拍摄20张独特照片,存储在树莓派的SD卡中,以备后续识别使用。在视频拍摄过程中,由于拍摄对象处于不断运动中,会进行运动人脸检测。通过安装网络摄像头包,利用开源计算机视觉库OpenCV来实现摄像头与树莓派的连接,进行图像捕获。
2. 模型训练 :模型在Linux环境下,利用Anaconda、Spyder Anaconda或PyCharm等工具进行远程训练。训练的目的是让模型能够识别面部及其相关细节,如姓名或存储的标识。训练效率取决于数据的重复训练次数,云服务器为处理器提供必要的计算能力。脚本代码使用级联分类器,如Haar变换分类器和HOG分类器,这些分类器由OpenCV、Dlib和人脸识别库支持。此外,也可以使用YOLO系统来实现高效的识别结果。特征提取过程是通过一个固定大小的窗口,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对图像进行扫描,将图像分割成若干个h×w像素的块,对每个特定区域应用变换,以获得该区域的特征向量。
3. 识别与反馈 :系统通过将数据库中的ID值进行匹配,构建响应输出,并将生成的输出以文本文件形式发送回树莓派。树莓派启动文本转语音模块,将最终结果以音频提示的形式输出给视障用户。当需要将新面孔添加到熟人列表时,主摄像头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