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渠道评级:基于认知指标与智能算法的研究
1. 人工神经网络(ANN)概述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一种复杂的交互式信号处理网络,它模拟人类神经系统传输误差信号。开发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神经网络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
构建网络
:通过试错法或搜索算法确定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即确定为获得准确结果所需的隐藏层数量。
2.
训练网络
:利用现有数据集(训练数据集),通过各种训练算法(如快速传播、共轭梯度下降、批量反向传播等)来确定网络权重的最优值。这些算法不断生成权重值,并将相应的预测结果与训练数据集中的输出进行比较。
3.
测试网络
:使用未在训练数据集中使用但已知输出的数据集对模型进行测试。通过均方根误差、相关性、协方差等常见性能指标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只有达到所需的准确性,模型才能用于预测未知情况。
神经网络可以根据其拓扑结构、误差路径和激活函数进行分类:
-
拓扑结构
:网络可以包含输入层、输出层和隐藏层。隐藏层是一组伪输入层,可创建额外的输入层,使整个误差减少过程在输出预测之前进行两次。
-
误差路径
:根据误差信号的传播路径,神经网络可分为前馈和反馈网络系统。在前馈神经网络中,误差总是向网络的前向层传播;在反馈网络中,误差信号会根据比较分析沿反向路径传播以评估现有准确性。
-
激活函数
:不同的激活函数会影响神经网络的性能和输出。
常见的训练算法包括感知器算法、梯度下降算法和批量反向传播算法等。许多研究人员通过简单或修改后的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不同的目标并解决复杂问题,以下是一些相关研究的概述:
| 参考文献 | 应用的神经网络类型 | 研究目标 | 备注 |
| — | — | — | — |
| Raju 等 (2006) | | 可持续灌溉规划 | |
| Rodriguez 和 Martos (2010) | | 地表灌溉参数识别 | |
| Chavez 和 Kojiri (2007) | 随机模糊神经网络 | 最大程度利用水资源并改善水质 | |
| Yang 等 (2009) |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 基于反射率及其三种不同变换(一阶导数反射率、二阶导数反射率和对数变换反射率)预测水稻叶面积指数和绿叶叶绿素密度 | |
| Gautam 等 (2004) | 反向传播算法 | 桥梁建设对地下水位空间变化的影响 | |
| Torfs 和 Wójcik (2001) | 局部概率神经网络 | 分析一种新的 ANN 算法的有效性,通过小流域流量预测案例研究证明输入滞后时接近实际值的输入准确性最高 | |
| Filho 和 Santos (2006) | 采用线性最小二乘单纯形训练算法训练的三层前馈 ANN | 以降雨、水位或水流为输入进行洪水波模拟 | |
| Yoon 等 (2011) | 反向传播算法 | 以过去的地下水位、潮汐水平和降水量为输入预测地下水位 | |
| Wu 和 Chau (2011) | 模块化人工神经网络 (MANN) 和通过奇异谱分析 (SSA) 进行数据预处理 | 消除降雨 - 径流模型中 ANN 模型的滞后效应 | |
| Mougiakakou 等 (2005) | 使用遗传算法修改的经典 NN | 根据风景美感对 106 个不同地点的土地利用图片进行分类 | |
2. 决策树算法(DTA)
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中,决策树学习用于根据预定属性对数据集进行分类。决策树算法(DTA)使用决策树作为预测模型,将对项目的观察映射到项目目标值的结论。DTA 也称为分类树或回归树,其中叶子代表分类,分支代表导致这些分类的特征组合。
DTA 在分类方面非常有用,尽管使用较少,但因其出色的分类能力而受到关注。以下是一些应用示例:
1. 防洪水库的泄洪规则配置
2. 水质分析
3. 缺失每日数据的重建
4. 变化检测分析
5. 图像分类
6. 拓扑分类等
3. 灌溉渠道评级方法
为了对灌溉渠道进行评级,需要选择独立参数。以下参数被认为是影响灌溉渠道性能的重要因素:
1.
流量(Q)
:是灌溉渠道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水力结构的尺寸特性基于流量进行估算。
2.
年流量变化(Qv)
:月水量排放的年变化分布模式代表了渠道中的最大和最小流量。流量变化大的渠道设计容易出错,常导致洪水和农田淹没;而流量稳定的渠道不确定性较小,便于设计。
3.
渠道损失(L)
:指渠道中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渗入或蒸发的水量。该参数也反映了渠道效率,通过从流入量中扣除损失和抽取的水量,再除以流入量来计算。损失的水量越多,渠道承受极端事件不确定性和压力的能力就越弱。
4.
存储容量(S)
:渠道存储水的能力。存储容量越高,发生洪水的可能性就越低。渠道的水力结构决定了其存储容量,可通过水力半径、深度和渠道长度来计算。
5.
地下水贡献(G)
:灌溉渠道通常在夏季由地下水补给,而在季风季节为地下水充电。这种渠道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有助于维持水位,确保有足够的水用于灌溉。
6.
农场需求(D)
:相邻农田的需水量取决于作物类型和收获频率。亲水作物需水量大,疏水作物需水量小。由于大多数经济作物是亲水作物,缓冲灌溉田对水的需求通常较高,这增加了渠道的压力,常导致用水短缺。多作物种植比单作物种植需水量更高,灌溉方式(如喷灌和滴灌)也会影响需水量。
7.
缓冲池塘的存在(B)
:缓冲池塘通常用于在缺水时储存水。在夏季或长时间无雨时,农民会使用这些池塘。缓冲池塘的存在大大减轻了渠道的压力,池塘越多,渠道承受不确定时期的能力就越强。
8. ** sedimentation(Vs)**:沉积物的数量会影响渠道的输水和蓄水能力。淤积严重的渠道在洪水等极端事件中无法承受高流量。
为了对灌溉渠道进行分类,首先使用神经网络,因其具有模式识别能力。将上述因素作为输入参数输入到模型中,利用网络的分类能力对数据集进行聚类。首先输入训练数据集以确定各个聚类的特征,然后输入代表不确定情况的新数据集进行聚类,根据已知的聚类特征可以轻松评估渠道承受不确定性的能力。
同时,也使用决策树算法(DTA)对相同的数据集进行分类。在聚类之前,将整个数据集在 1 - 9 的尺度上进行评级,评级与渠道承受异常气候条件的适用性成反比。
4. 结果与初步分析
使用具有 11 个输入、1 个输出、对数 - 西格莫德激活函数、1000 次迭代和 0.3 初始权重的神经网络对 1138 个可用样本进行聚类,聚类半径保持在 30%。训练数据集由 9 行数据组成,清晰地描绘了九个聚类所需的特征。
聚类结果显示,只有 10.82% 的样本最适合承受气候和人口变化的异常情况,而 11.43% 的样本最不适合。然而,对聚类特征的分析表明,聚类 1 和 9 并不能准确代表最适合和最不适合的灌溉渠道。例如,高泥沙含量、低缓冲池塘浓度、低存储容量、高流量变化和高渠道损失的样本也被归入聚类 1;而具有高存储容量、适度地下水贡献和缓冲池塘频率的样本被归入聚类 9。因此,神经聚类方法容易出错,不能准确反映样本的真实情况。
以下是训练数据集各聚类因素的最大和最小值:
| 聚类 | 流量 | 年流量变化 | 渠道损失 | 存储容量 | 地下水贡献 | 农场需求 | 缓冲池塘存在 | sediment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1 最小值 | 9 | 1 | 1 | 9 | 9 | 1 | 9 | 1 |
| 2 最小值 | 8 | 2 | 2 | 8 | 8 | 2 | 8 | 2 |
| 3 最小值 | 7 | 3 | 3 | 7 | 7 | 3 | 7 | 3 |
| 4 最小值 | 6 | 4 | 4 | 6 | 6 | 4 | 6 | 4 |
| 5 最小值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 6 最小值 | 4 | 6 | 6 | 4 | 4 | 6 | 4 | 6 |
| 7 最小值 | 3 | 7 | 7 | 3 | 3 | 7 | 3 | 7 |
| 8 最小值 | 2 | 8 | 8 | 2 | 2 | 8 | 2 | 8 |
| 9 最小值 | 1 | 9 | 9 | 1 | 1 | 9 | 1 | 9 |
| 1 最大值 | 9 | 1 | 1 | 9 | 9 | 1 | 9 | 1 |
| 2 最大值 | 8 | 2 | 2 | 8 | 8 | 2 | 8 | 2 |
| 3 最大值 | 7 | 3 | 3 | 7 | 7 | 3 | 7 | 3 |
| 4 最大值 | 6 | 4 | 4 | 6 | 6 | 4 | 6 | 4 |
| 5 最大值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 6 最大值 | 4 | 6 | 6 | 4 | 4 | 6 | 4 | 6 |
| 7 最大值 | 3 | 7 | 7 | 3 | 3 | 7 | 3 | 7 |
| 8 最大值 | 2 | 8 | 8 | 2 | 2 | 8 | 2 | 8 |
| 9 最大值 | 1 | 9 | 9 | 1 | 1 | 9 | 1 | 9 |
下面是神经聚类方法下可用样本数据集的聚类权重和分布情况的 mermaid 流程图:
graph LR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A(总样本1138个):::process --> B(最适合10.82%):::process
A --> C(最不适合11.43%):::process
A --> D(其他):::process
综上所述,在评估灌溉渠道的性能和适应性时,人工神经网络和决策树算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原始的神经聚类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改进后的引导神经聚类方法(GNCM)以及决策树算法在样本数据上的应用结果。
灌溉渠道评级:基于认知指标与智能算法的研究
5. 引导神经聚类方法(GNCM)及结果
为了改进神经聚类方法的准确性,采用了引导神经聚类方法(GNCM)。该方法的核心是通过计算一个目标函数,将所有有利因素评级的总和除以所有不利因素评级的总和,并将归一化结果作为输入变量,然后对样本进行重新聚类。目标函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
\text{Objective Function (Obj)} = \frac{Q \times S \times G \times B}{Q_v \times L \times D \times V_s}
]
对于每个样本,根据上述公式计算目标函数值,并按照以下公式进行归一化:
[
\text{Obj (Normalized)} = \frac{\text{Obj of the present sample} - \text{minimum of all Obj}}{\text{maximum of all Obj} - \text{minimum of all Obj}}
]
使用 GNCM 方法进行聚类后,发现聚类 4 代表了最适合的灌溉渠道。这些渠道具有高流量、低年流量变化、高渠道损失、非常高的存储容量、适度的缓冲池塘浓度、非常低的泥沙含量和低农场需求。尽管该聚类中的渠道损失较高,但高存储容量和低农场需求缓解了这一问题。
从聚类权重来看,只有 10.63% 的样本具有聚类 4 的特征,适合承受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不确定性。聚类 3 代表了最不适合的灌溉渠道,样本中约 13.01% 的渠道具有聚类 3 的特征。
以下是 GNCM 方法下可用样本数据集的聚类权重和分布情况的 mermaid 流程图:
graph LR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A(总样本):::process --> B(聚类4: 10.63%):::process
A --> C(聚类3: 13.01%):::process
A --> D(其他聚类):::process
6. 决策树算法(DTA)应用
在应用 GNCM 之后,将决策树算法(DTA)应用于相同的样本数据集。使用以下规则进行分类:
- 如果目标函数大于 85% 且小于 100%,则将渠道分配到聚类 1。
- 否则,如果目标函数大于 75% 且小于 84%,则将渠道分配到聚类 2。
- 否则,如果目标函数大于 65% 且小于 74%,则将渠道分配到聚类 3。
- 否则,如果目标函数大于 55% 且小于 64%,则将渠道分配到聚类 4。
- 否则,如果目标函数大于 45% 且小于 54%,则将渠道分配到聚类 5。
- 否则,如果目标函数大于 35% 且小于 44%,则将渠道分配到聚类 6。
- 否则,如果目标函数大于 25% 且小于 34%,则将渠道分配到聚类 7。
- 否则,如果目标函数大于 15% 且小于 24%,则将渠道分配到聚类 8。
- 否则,将渠道分配到聚类 9。
应用 DTA 后发现,DTA 的聚类 1 与 GNCM 的聚类 9 和 4 相似,而 DTA 的聚类 9 与 GNCM 除聚类 4 之外的所有聚类相当。只有 0.17% 的总样本被预测为具有最优聚类 1 的特征,而 18.10% 的样本被归类为聚类 9。
7. 综合分析与结论
综合 GNCM 和 DTA 的结果,聚类 4 的渠道特征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在开发新的灌溉渠道时遵循聚类 4 渠道的特征,这些渠道将更能抵抗气候异常和城市化的影响。
以下是灌溉渠道最优配置的表格,展示了各参数的最优取值范围:
| 参数 | 最优取值 |
| — | — |
| 流量(Q) | 7/9 |
| 年流量变化(Qv) | 2/9 |
| 渠道损失(L) | 3/9 |
| 存储容量(S) | 8/9 |
| 地下水贡献(G) | 6/9 |
| 农场需求(D) | 1/9 |
| 缓冲池塘存在(B) | 9/9 |
| 泥沙含量(Vs) | 3/9 |
综上所述,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和决策树算法的结合使用,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评估灌溉渠道的性能和适应性。引导神经聚类方法(GNCM)和决策树算法(DTA)的应用为灌溉渠道的设计和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在未来的灌溉渠道建设中,可以参考聚类 4 的特征,以提高渠道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业用水的稳定供应。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进一步考虑其他因素,如渠道的维护成本、生态环境影响等。同时,可以结合更多的数据和更先进的算法,不断优化灌溉渠道的评级和设计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超级会员免费看
107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