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处理器内存寻址与缓存机制详解
1. 内存寻址与寻址模式
在讨论内存寻址时,我们会涉及到千字节(kilobytes)和兆字节(megabytes),分别对应 $2^{10}$ 字节和 $2^{20}$ 字节。虽然存在 4GB 的地址空间,但大多数嵌入式系统,即便配备 32 位处理器,其内存量通常要小得多,一般在几千字节到几兆字节之间。若总是使用 32 位地址,效率会很低,因为每次内存访问都要加载操作码和完整的 32 位地址。因此,除了使用全地址总线宽度的远寻址(far addressing)外,所有处理器都提供了一系列寻址模式。
为了便于解释寻址类型,我们以一个虚构的 16 位处理器为例。该处理器拥有 64KB 的程序内存(闪存)和 64KB 的数据内存(RAM),还有 8 个数据寄存器 R0 - R7 和 8 个地址寄存器 A0 - A7。每个时钟周期,CPU 从程序内存读取一个字(16 位)。
1.1 数据访问的重要寻址模式
以下是几种重要的数据访问寻址模式,具体指令如表 1 所示:
| 助记符 | 描述 | 周期 | 内存需求 |
| — | — | — | — |
| LOAD Rd,Adr16 | 从数据内存地址 Adr16 读取一个字并写入 Rd
Rd ←[Adr16]
Rd = 目标寄存器 R0..R7
Adr16 = 16 位地址
操作码: 0100 1ddd 0111 0000 | 2 | 2 字节操作码 + 2 字节地址 = 4 字节 |
| LOAD R0,Adr12 | 从数据内存地址 Adr12 读取一个字并写入 R0
R0 ←[0x0FFF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