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人场景识别技术与研究感悟
1.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发展现状
如今,人工智能系统广泛应用于简单嵌入式系统和云计算数据中心,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类与日益智能的机器共存与合作已成为现实。拟人化概念在推动人机共生方面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应用于机器人领域,促进了具有拟人技能的类人机器人的发展,以实现与人类的交互。然而,如何达到人际交流的直观性和丰富性仍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全球的机器人专家正在探索各种自然的机器人编程方式,如语音命令、手势或日常任务的实际演示。其共同目标是克服专家程序员对日常人机交互的显式建模。机器人示教编程(PbD)领域旨在让人类通过实际演示教导机器人执行现实世界的任务,使未来的自主机器人能够根据遇到的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行动。
2. 场景识别的需求与挑战
仅仅通过演示编程动作是不够的,机器人还需要具备判断在给定情况下某个动作是否合适的能力,这就需要有预期场景的特征模型。由于缺乏适用于此目的的场景模型,促使研究人员开发基于主动视觉的场景识别方法。
3. 隐式形状模型(ISM)树的提出
研究人员从隐式形状模型衍生出一种新颖的场景表示方法——隐式形状模型(ISM)树。该模型不仅能表示场景中出现的对象,还能描述它们在 6 自由度空间关系中的共现方式。ISM 树可以从通过 PbD 记录的任务学习演示中学习得到。
3.1 ISM 树的优势
- 模块化方法 :识别场景时采用模块化方法,从第三方对象定位算法的结果出发,而非直接从原始图像数据识别场景。这种方式虽与当前计算机视觉趋势相悖,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