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hift集群规划、安装与应用部署全解析
1. 集群规划
在搭建OpenShift集群时,提前做好增长规划至关重要。若一开始就计划拥有20个节点以满足工作负载需求,建议选择更大尺寸的主实例。虽然这会带来些许成本增加,但能避免主节点扩展操作,从而节省大量工作并降低风险。
1.1 基础设施节点(Infra Nodes)
基础设施节点本质上是带有额外标签的工作节点,与普通OpenShift节点并无太大差异。为其添加额外标签主要有两个原因:
- 成本考量 :某些基础设施工作负载不会触发Red Hat的订阅费用。若有节点专门运行这些基础设施工作负载,就无需为该节点支付订阅费,这是一种简单的省钱方式。具体哪些组件无需节点订阅,可查阅最新文档。部分组件必须运行在主节点上,如OCP控制平面;而有些组件则可灵活迁移。因此,可创建一组带有“infra”标签的新节点。
- 集群弹性 :在同一节点上,普通工作负载和基础设施工作负载对OpenShift而言并无区别。假设一个普通集群仅包含主节点和工作节点,将所有应用和自带的基础设施工作负载部署到节点上。当资源耗尽时,“基础设施”工作负载和“普通”应用工作负载都可能被终止,这显然不是理想情况。相反,若将所有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工作负载安全地放置在独立的节点集上,“普通”应用就不会对其产生影响,从而提高集群的弹性和性能。适合迁移的组件包括:
- 集群内监控(configmap)
- 路由器(IngressController)
- 默认注册表(Config)
迁移这些组件的方法是为括号内注明的相应元素添加标签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