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女权先锋派散文小说:突破传统的文学探索
1. 以少女为中心的文学新视角
在文学作品中,将少女作为核心人物呈现给成年读者的做法,在当时《Amorfiaana》和《Diva》出版时还相当罕见。这两部小说不仅涉及了年龄政治,还在美学政治方面有所突破,它们抵制了传统描绘年轻女孩的方式,这种创新在芬兰文学中是前所未有的。
2. 《Amorfiaana》:穿越镜子的奇幻世界
2.1 独特的叙事结构
《Amorfiaana》中,一切事件似乎同时发生,或者“即将发生”。故事发生在一个公寓楼的不同楼层,如地窖、楼梯、走廊、公寓客厅和阁楼。新的生物、物品、空间和物体不断出现,与已有的元素交织在一起,小说没有因果或时间顺序的故事情节,难以进行总结。它呼应了让 - 弗朗索瓦·利奥塔提出的问题:“它正在发生吗?”小说着重表达事件本身,为未来“事件主体”预留了空白空间。
2.2 法庭审判与少女形象
公寓里进行着几场审判,其中一个叫阿尔菲尔德的少女被指控过早埋葬和亵渎尸体。为了查明她是否杀害了母亲,需要找到母亲,但母亲的身份始终未明确,文中暗示一位叫“夫人”的女性可能是她。阿尔菲尔德还被描绘成一个想象中孩子的母亲,她抱着椅子腿,将其视为婴儿,这一超现实场景与芬兰一首著名的描述母亲形象的诗歌相关。通过这种描绘,作者改写了男性诗人对母亲形象的传统表达,动摇了传统母性的基础。
2.3 读者的参与与女权政治
小说试图让读者成为文本的共同创造者和事件的积极参与者。在框架故事中,叙述者与读者交流,讲述一个故事,让读者感觉事件即将发生。读者可以通过打破窗户来阻止悲剧发生,最终玻璃被打破,小女孩手握石头,成为自己的潜在拯救者,这与女权政治相关联。
2.4 象征意象与互文性
小说标题指的是“无定形物质”,如玻璃,玻璃的意象既分隔又可能连接叙述者和读者。阿尔菲尔德看着镜子中的自己,身体与镜子融合,只看到自己的倒影。小说还通过对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镜中奇遇记》和弗兰兹·卡夫卡的《审判》的暗示,展现了互文性,其审判的荒谬性营造了卡夫卡式的故事世界,语境化过程不断变化,不仅指向女性能动性,还涉及人类与非人类物质的融合时刻。
2.5 《Amorfiaana》元素总结
| 元素 | 特点 |
|---|---|
| 叙事结构 | 无因果和时间顺序,难以总结 |
| 主要人物 | 阿尔菲尔德,被指控犯罪,有超现实母亲形象 |
| 象征意象 | 玻璃,分隔与连接;镜子,自我反思 |
| 互文性 | 与《爱丽丝镜中奇遇记》《审判》相关 |
2.6 《Amorfiaana》故事流程
graph LR
A[故事开场] --> B[公寓里事件同时发生]
B --> C[法庭审判展开]
C --> D[阿尔菲尔德形象塑造]
D --> E[读者参与情节]
E --> F[结尾暗示女权意义]
3. 《Diva》:书写不确定的中间地带
3.1 叙事与人物
《Diva》讲述了 20 世纪 70 年代,一个 13 岁女孩迪娃在芬兰某郊区的生活。迪娃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声音分为现在的迪娃和未来回忆过去的成年迪娃。现实中的迪娃是个非凡的少女,她美丽、数学天才,与老师有情感纠葛,同时喜欢男孩和女孩。迪娃认为自己是个梦幻般的人物,是想象的产物,小说叙事也不遵循传统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逻辑,而是沿着一个无限位移的中间状态发展。
3.2 卡里的故事
迪娃不断讲述另一个少女卡里的故事,卡里是个被边缘化、失去语言能力的女孩,她的房间被姐姐定义为“玩偶实验室”,类似传统北欧的玩偶屋,象征着女性的传统角色。迪娃讲述了多个版本的卡里故事,其中一个版本与格林兄弟的《长发公主》童话相关,卡里的头发变长成为男孩爬上她房间的梯子,她最终的结局都是悲剧,离开房间走进电话亭自焚。迪娃提到“每个女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燃烧的玩偶,一个《葛蓓莉娅》”,《葛蓓莉娅》是基于 E. T. A. 霍夫曼的《沙人》改编的古典芭蕾舞剧。
3.3 语言的重复与意义变化
小说中,叙述者不仅多次重复卡里的故事,还重复单词、句子和段落。每次重复时,其意义在新语境中改变,但仍保留原有意义,这种重复使语言去地域化,打破了意义构建的常规过程,同时赋予语言特殊节奏,重复短语通常用粗体或大写印刷,如“相信这一点:世界可以是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这句话重复了近 20 次,其意义逐渐演变,从描述迪娃喜欢的女孩弗朗塞斯对世界的态度,到最后暗示任何事物都可以有多种色彩。
3.4 《Diva》元素总结
| 元素 | 特点 |
|---|---|
| 叙事方式 | 以无限位移的中间状态发展,不遵循传统逻辑 |
| 主要人物 | 迪娃,非凡少女;卡里,悲剧少女 |
| 故事类型 | 多个版本的卡里故事,结局皆悲剧 |
| 语言特点 | 重复词语、句子和段落,意义不断变化 |
3.5 《Diva》故事流程
graph LR
A[迪娃开启叙述] --> B[描述自己的生活]
B --> C[讲述卡里的故事]
C --> D[多次重复故事及语言]
D --> E[语言意义不断演变]
E --> F[暗示成长与女性困境]
4. 文学实验与女权先锋意义
4.1 创新与实验
与大多数芬兰散文小说相比,《Amorfiaana》和《Diva》新颖独特,它们将后现代主义和实验性文学惯例与女权主义视角相结合。这两部小说既是当时主流文学的偏离,也是对近期文学的突破,延续了 20 世纪初芬兰文学小说的女权先锋派传统。
4.2 社会意识与政治意义
这两部小说展现了对语言和文学功能的认识,以及对多种社会话语的反思。它们质疑文学叙事和话语的性别惯例,将其置于性别政治领域,以一种改变和不同的方式延续了历史先锋派运动的革命美学和政治遗产。
4.3 文学价值总结
| 方面 | 《Amorfiaana》 | 《Diva》 |
|---|---|---|
| 叙事创新 | 打破传统因果和时间顺序 | 以无限位移的中间状态叙事 |
| 人物塑造 | 超现实少女形象挑战传统母性 | 以非凡少女展现成长与女性困境 |
| 社会意义 | 通过象征和互文性探讨女权政治 | 以重复语言和悲剧故事反思女性地位 |
4.4 两部小说的整体流程对比
graph LR
classDef startend fill:#F5EBFF,stroke:#BE8FED,stroke-width:2px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A([开始]):::startend --> B(《Amorfiaana》):::process
A --> C(《Diva》):::process
B --> D(独特叙事结构):::process
B --> E(超现实人物形象):::process
B --> F(象征与互文性):::process
C --> G(无限位移叙事):::process
C --> H(悲剧少女故事):::process
C --> I(语言重复与意义演变):::process
D --> J(共同指向女权先锋意义):::process
E --> J
F --> J
G --> J
H --> J
I --> J
J --> K([结束]):::startend
《Amorfiaana》和《Diva》这两部芬兰女权先锋派散文小说,通过独特的叙事、创新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社会反思,为文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思考,成为女权先锋文学的杰出代表。
超级会员免费看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