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克莱因先生”项目:后现代艺术的多元呈现
1. “克莱因先生”项目概述
“克莱因先生”项目于1977 - 1981年间逐步发展起来。它起源于汤姆·埃林(Tom Elling)和尼尔斯·隆霍尔特(Niels Lomholt)之间的邮政交流。他们信件中的句子被重新整理成隆霍尔特所称的“公式”,即填充表格,并发送到邮件艺术社区,形成了基于邮政交流的二次交流。这些“公式”共有五个,包括1977年的《黄皮书》以及1978年的《克莱因先生坐标》《克莱因先生歌集》《克莱因先生纹理》和《克莱因先生之坠》。
填充好的“公式”曾两次展出:
| 展览地点 | 展览时间 |
| — | — |
| 哥本哈根附近的赫维多夫艺术图书馆(Hvidovre Kunstbibliotek) | 1978年5月8日 - 27日 |
| 瑞典隆德的圣彼得里画廊(Galeri S:t Petri) | 1979年1月10日 - 24日 |
此外,《黄皮书》(在邮件艺术术语中是“邮件艺术邀请”,即引发邮件艺术交流的邀请函)和1978年《北方杂志》(North Magazine)对该项目的介绍都包含了发送录像带的邀请。两次展览都包含了视频作品,还创建了一个“坐标系统”:将仅包含一句话的索引卡大小的“公式”发送给艺术家,让观众填写后展示在网格上。最终,在1981年6月25日至8月16日于哥本哈根夏洛滕堡举行的“丹麦当代艺术一瞥”(Blik på dansk nutidskunst)展览中,“克莱因先生”以装置艺术的形式呈现,展览除了装置外,还包括照片和视频资料。
2. 《黄皮书》剖析
由于项目规模和范围较大,难以讨论所有元素和贡献,因此这
克莱因先生与后现代艺术解析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11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