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转向:艺术与社会的变革之旅
1. 表演转向的兴起
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艺术史、戏剧与表演研究、人类学等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开始探讨“表演转向”。这一转向意味着文化实践和文化研究从关注物品、文本、文献和手工艺品,转向重视基于时间的口头、仪式和身体表达,以及其他表演性实践和传统。
艺术领域的这一转变始于20世纪60 - 70年代,但其根源可追溯到早期先锋派。早期先锋派致力于将表征转化为在场,将文字转化为行动,将艺术融入生活。例如,未来主义者和达达主义者通过表演使自己成为先锋派,画家和诗人在咖啡馆和未来主义聚会上表演诗歌、展示画作,并以各种方式挑衅观众。丹麦的Emil Bønnelycke在1919年朗诵诗歌《罗莎·卢森堡》时,在报社走廊三次开枪。甚至先锋派的典型体裁宣言,也被认为是一种表演性体裁,既旨在将文字转化为行动,也作为更广泛艺术行动的一部分进行表演。
近期的表演转向也可视为对新媒体和复制技术的回应。不仅在艺术领域,在民族志和考古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以及流行和商业文化中,都出现了向现场和基于时间的形式转变,如重演和再媒介化。主流文化与先锋派艺术的界限在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的再循环中变得模糊,这与体验经济的发展相呼应,新的电子和数字媒体不仅增加了人们对现场体验的兴趣,也影响了艺术家和表演者与观众互动的方式。
表演转向不仅是审美感性和艺术取向的变化,还涉及对社会现实的转向。如同包豪斯、超现实主义者、俄国构成主义者等早期先锋派通过艺术创造新社会一样,20世纪后半叶和21世纪初的表演实践中,社会政治承诺也是一股强大的潮流。朱迪斯·巴特勒的表演性理论在酷儿研究领域引发了巨大影响,进而对性别、性取向政治以及种族和后殖民研究产生了深远作用。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