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现代科技普及教育课程和中小学的音乐课程和美术课程的教育一样是素养教育。格物斯坦认为中小学设置智能机器人与程序设计普及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科技素养而设立的,所以在设计课程时,就需要考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接受到更好的,更基本的科技素养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由基础教育管理部分负责推动及监督,在既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也有给机器人教育留出的发展空间。一是在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通用技术部分有一定量的也是有特定色彩的机器人内容;二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中,虽然机器人部分没有明确进入国家课程序列,但在国家的课程体系框架是采用的三级课程体系设计,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很多地方就是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空间去实施机器人教育,这也是前面所说全国各地小学和初中较多发生的机器人教育实践乃至机器人进课堂尝试发生的原因和依据。
当然,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就其重要性可行性而言,机器人教育地进入到义务教育国家课程之中,将更加有利于它的发展。好消息是,这种愿望是有可能实现的。当然,我们还需认识到,机器人教育和其他课程不同,要进入中小学课堂,不是编写一本教材就行的,需要配备专用的器材。进一步说,当前市场上机器人的品牌众多,规格复杂,缺少统一标准,也给机器人教育进课堂带来了困难。这个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慢慢解决,也肯定会得到解决。
智能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领域,必将成为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课程、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载体。而机器人普及课程作为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切入点,应该引起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重视,社会对在中小学开设机器人普及课程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
综上所述,国内的中小学机器人教育跟西方国家相比算是非常晚的了,但是因为大家对于这种教育方式越来越重视,它在国内的发展速度也是突飞猛进的,不但身边出现了很多专业的机器人培训机构,让普通家庭的孩子也能接受机器人教育,这可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机器人课程的学习能够弥补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机器人课堂上孩子在动手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物理、工程、计算机、通信等多学科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