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从构想走向现实
早期先驱的伟大构想
20世纪30年代末,70多岁的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 G. Wells)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独特主题的公开演讲,这些演讲后来集结成书,名为《世界大脑》( World Brain )。当时的欧洲局势动荡,一战的记忆仍历历在目,新的冲突似乎又在逼近。威尔斯作为乐观主义者和乌托邦主义者,认为科学、理性和知识是引领世界走向未来的最佳工具。
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百科全书概念——世界百科全书(World Encyclopedia)。这部百科全书并非用于商业目的,而是要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囊括全球知识,涵盖社会秩序的主导概念、各领域知识的轮廓与细节、宇宙的精确图景、世界通史,以及可靠且完整的知识原始来源参考系统,呈现“对现实的共同解读”和“思维的统一”。随着人类对世界认知的不断扩展,这部百科全书需要持续更新,它将成为知识的“精神清算所”,是构建真正“世界大脑”的物质开端。
由于当时数字计算机尚处于萌芽阶段,威尔斯只能设想这部百科全书以书籍的形式存在,约“二三十或四十卷”。不过,他也意识到了缩微胶片这一新兴技术的潜力,预言未来可能会有微型图书馆,学生们能在自己的书房里方便地查阅世界上任何重要书籍和文献的精确副本。
不到十年后的1945年,工程师兼发明家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有了类似但更先进的设想。布什在计算机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和学生在麻省理工学院建造了差分分析仪,这是一台用于求解微分方程的模拟计算机,到20世纪30年代初,他已成为该校工程学院院长和副校长。在二战期间,他负责协调超过3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包括监督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二战末期,布什为《大西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