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临床试验设计:从分组序贯到自适应设计的发展历程

临床试验设计:从分组序贯到自适应设计的发展历程

1. 分组序贯设计的兴起(70 - 90年代)

1.1 70 - 80年代的起源与应用

分组序贯设计理论可追溯到1969年,但实际应用始于70年代。在冠状动脉药物项目(CDP)中,早期采用了多重性调整分析,并设立了外部监测委员会。最初两年,研究人员按治疗组了解中期数据,随后成立了首个外部数据与安全监测委员会(DSMC),负责审查剩余试验阶段按治疗组汇总的数据。同时,还设有类似执行委员会的CDP政策委员会,负责根据DSMC的建议采取行动。尽管当时没有正式的停止规则,但已意识到多组治疗和多时间点分析带来的多重性问题,若重复使用双侧显著性水平0.05的名义p值截断值,总体I类错误率可能达到30% - 35%。

另一个例子是1978年开始的BHAT试验,采用O’Brien - Fleming边界进行每6个月一次的分组序贯疗效监测,并于1981年在中期分析越过边界后提前终止。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西南肿瘤学组(SWOG)早期数据监测实践显示,1984年前,未盲法的中期结果常与研究人员共享并发表。但由于中期结果可能反转以及公开结果导致研究无法完成的情况,1985年起,SWOG设立了正式的DMC,采用Haybittle - Peto或O’Brien - Fleming边界制定正式的疗效分组序贯停止规则,且中期疗效结果仅由DMC审查。

1.2 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Jennison和Turnbull回顾了序贯和分组序贯设计的理论与方法。Pocock的工作为分组序贯设计的应用提供了关键指导,随后出现了常用的O’Brien和Fleming停止规则,以及更灵活的中期分析时间安排方法,如Lan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