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5IO6:高效抗生物膜银化合物

Ag5IO6:新型抗生物膜活性的一种银化合物及其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

1. 引言

银(Ag)长期以来被认为具有抗菌特性[1];然而,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银在接触氯离子−(形成低活性、难溶的氯化银)、蛋白质和其他体液成分[2]时容易失活,其在二十世纪的应用受到限制。此外,银化合物难以以适当的活性银物种释放速率整合到医疗器械中。近年来,已开发出多种新型银化合物/产品添加到医疗器械中,旨在克服这些障碍,主要作为抗生素替代品,以应对抗菌谱有限和微生物耐药性日益增长的问题。然而,这些银产品抗菌活性有限[3,4],甚至对浮游微生物具有优异活性的产品,对生物膜的活性也有限[5]。细菌主要以生物膜形式存在[6]。生物膜导致了80%的人类感染[7],通常比浮游微生物的耐药性高100–1000×倍[8]。因此,在测试新型银化合物的潜在临床相关性时,必须证明其对生物膜表型的疗效。

Ag5IO6被开发用于电化学电池[9],但据我们所知,尚未被用作抗菌剂。Ag5IO6具有对抗生物膜的潜在疗效,同时也易于涂覆或掺入医疗器械,并具备适当的释放特性。这些特性包括银以阳离子([Ag3]3+)和阴离子形式同时存在。它与高度氧化的碘形成配合物([Ag2IO6]3−)[10]。这可能增强其相对于Ag+对生物膜的穿透能力,因为Ag+会结合到生物膜的负电荷表面。围绕阴离子银的高碘酸盐结构可能会减缓体液成分对其的失活作用。结合银和碘可能增加抗菌作用机制,降低对Ag5IO6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我们的合成方法结合了小晶粒尺寸与大颗粒尺寸,从而在大表面积上实现多晶性,这可能使其抗菌活性优于典型的银化合物[11]。Ag5IO6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储存、热、光、水、生理盐水、有机溶剂、高压灭菌、环氧乙烷等条件下),并且可以高纯度地轻松合成,易于沉积到金属上或掺入伤口敷料、凝胶、聚合物等中[12]。

本研究检测了Ag5IO6是否能够防止表面生物膜的形成并清除成熟生物膜,并将Ag5IO6与市售抗菌剂进行比较,以确定其活性是否具有新颖性。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银5IO6

Ag5IO6的合成参照纳德沃尼等[12]的方法进行。通过X射线衍射检测产品纯度为100%。根据奥尔森等[14]的方法,将Ag5IO6涂覆于两种绷带上:一种是具有两层高密度聚乙烯外层和粘胶/聚酯芯的敷料(3ply‐Ag5IO6);另一种是棉质弹性粘合绷带[13](elastic‐Ag5IO6)。简而言之,将等量的敷料悬浮于1 L双蒸水(ddH2O)中,加入5 g Ag5IO6,在约360 转/分条件下搅拌2小时。敷料经空气干燥后密封保存待用。每种敷料的银含量通过将银从敷料上消解下来,并对消解液进行原子吸收光谱法三份[4]测定而确定。测得的银含量分别为1.42 ± 0.46 mg/cm²(3ply‐Ag5IO6)和1.52 ± 0.08 mg/cm²(elastic‐Ag5IO6)。敷料的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涂层工艺未影响银的组成。因此,任何活性上的显著差异均与材料附着性的不同有关。

2.1.2. 抗菌剂用于比较以下信息来自制造商的产品说明。
2.1.2.1. 银

纳米银(nanoAg) :一种纳米晶银敷料,可在体外30分钟内杀灭细菌,作为抗菌屏障作用>3 天,对>150 种微生物[15]有效。未涂层对照组与3ply‐Ag5IO6基材相同。注意:进行抗黏附测试时,由于纳米银仅单面涂层,因此将敷料包裹在不锈钢片上,并在顶部粘合,使涂层面朝外。

“海藻酸银” :一种含有海藻酸盐–CMC(羧甲基纤维素)的复合敷料,包含约5%(w/w)银–钠–氢–锆–磷酸盐,对多种微生物有效,使用时间长达7天。对照敷料与试验敷料相同,仅不含银[16]。

NaCMC‐Ag :一种含银‐钠羧甲基纤维素(NaCMC)的Hydrofiber®敷料,含有1.2%(w/w)以氯化银[17]形式存在的银,可在体外对多种微生物提供长达7天的抗菌活性。对照组与试验敷料相同,但不含银[18]。

“氧银” :一种含有多价银(0.4 mg/cm²)的银氧盐敷料,具有广谱作用,可持续7天[19]。对照组通过在测试前使用硫代乙醇酸钠/Tween/生理盐水[4]中和剂对氧银敷料进行中和处理制备。

2.1.2.2. 非银抗菌剂

PHMB :一种浸渍了0.5%聚六亚甲基双胍(PHMB)的泡沫敷料,可在7天内对多种微生物有效。对照组为不含抗菌剂的相同泡沫敷料[20]。在成熟生物膜测试中,这些敷料打孔过厚,无法容纳所需溶液体积,因此被切成三等份,因此该敷料及其对照组的“1–3”个打孔分别代表1/3、2/3和1个敷料打孔。

“碘” :一种带有纱布背衬的卡地姆碘膏(60% w/w,含0.9%碘),可提供广谱、快速(<10 分钟)的抗菌活性,持续72小时[21]。对照组为与敷料纱布背衬相匹配的纱布绷带。对于成熟生物膜测试,该敷料无法使用活检打孔器打孔,因此将敷料切成一至三个3 mm × 7 mm的片段。

“氯己定” :浸渍于纱布中的含0.5%醋酸氯己定的白色软石蜡BP,可提供2–4天的广谱抗菌活性。对照为不含抗菌成分的石蜡纱布[22]。

2.1.3. 微生物

所用的微生物为铜绿假单胞菌 ATCC 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 6538(用于纳米银、羧甲基纤维素钠银、海藻酸银和银5IO6)、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 29213(用于其余敷料)和白色念珠菌 ATCC 18804。

2.1.4. 测试用材料 for tests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材料均购自 VWR (Radnor, PA)。0.9% NaCl用于预处理。挑战培养基中使用人血浆(人男性AB型血浆;SeraCare生命科学公司,马里兰州盖瑟斯堡)。抗黏附测试中的回收/中和缓冲液为STS [0,其成分为磷酸盐缓冲液] 中含1%(w/v)硫代甘油酸钠(费希尔科学公司,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华)和0.5%(w/v)吐温80;成熟生物膜测试中,针对纳米银、Ag5IO6、羧甲基纤维素钠银和海藻酸银,使用Difco Dey/Engley(DE)中和肉汤(贝克顿·迪金森公司,加拿大安大略省密西沙加)。对于浮游菌的对数减少试验,NaCMC‐Ag和alginate‐Ag使用STS作为中和剂,但STS在短时间内无法充分中和Ag5IO6,因此根据内部验证结果,采用添加了各5 g/L L‐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的DE中和肉汤。该中和剂在后续所有商用敷料测试中均被使用。除非另有说明,平板培养和培养基分别使用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和肉汤。对于白色念珠菌,根据需要使用添加500 mM半乳糖的沙氏葡萄糖肉汤。

2.2. 方法

2.2.1. 抗黏附
2.2.1.1. 实验设置

将敷料/绷带片段切割成13 mm × 6 mm,并固定在24孔板的盖子上,每组实验设置三份。根据初步测试结果(数据未显示),预期对绷带构型差异所需的调整不会影响研究结果。对于无菌对照,未涂层的绷带经历所有溶液/步骤,但暴露于无菌培养基而非接种培养基(未观察到生长)。

2.2.1.2. 预处理

绷带浸泡于2 mL生理盐水中,并在洗脱开始后的第0天至微生物攻击天数(第1、7、14和28天)期间,在75 ± 15%湿度和35 ± 2°C条件下孵育,每周更换新鲜生理盐水三次。

2.2.1.3. 挑战

接种物通过将每种生物体从新鲜划线平板(按第2.2.2.1节进行的第二次次代培养)接种至50 mL肉汤中制备,并在35 ± 2°C下于旋转摇床(约150转/分钟,约12–18小时)[23]孵育。通过稀释10 000×(铜绿假单胞菌)、1000×(金黄色葡萄球菌)或100×(白色念珠菌)于含25%(体积比)人血浆的10%穆勒‐欣顿肉汤与0.9%生理盐水中,将接种物密度调整至约10⁵CFU(菌落形成单位)/mL[24]。通过对接种物进行连续稀释并点样涂布三份样本以确认接种物密度[23]。挑战步骤使用的接种物体积为2 mL。挑战后的平板置于旋转摇床(110转/分钟)上,在35 ± 2°C孵育24小时接触时间[23]。然后用2.5 mL生理盐水分别冲洗样品一次。

2.2.1.4. 浮游菌回收

孵育后,从每个孔中取出100 μL溶液,在生理盐水中梯度稀释(10⁰–10⁻⁷),并取10 μL点样涂布于平板上。平板在35 ± 2°C下孵育,约24小时[23]后计数菌落。数据以每段敷料的CFU数进行评估。

2.2.1.5. 附着微生物回收

将带有附着敷料的盖子放入中和剂中,超声处理40分钟,然后从每个孔中取出100 μL,进行梯度稀释(10⁰–10⁻⁷),并点样涂布(10 μL)。平板在35 ± 2°C下孵育,约24小时后计数菌落[23]。数据以每段敷料的CFU表示。

2.2.2. 成熟生物膜
2.2.2.1 生物膜生长

从保存在−70°C的冷冻保存菌种中,将每种生物体的首次继代培养物划线接种于琼脂平板上。在35 ± 2°C下孵育约24小时后,将平板用Parafilm®包裹并储存于4°C[23]。从首次继代培养物中进行第二次继代培养,处理方式与首次继代培养相同[23],并在24小时内用于接种含50毫升培养基的微生物。随后在35 ± 2°C下,以旋转摇床(约150转/分钟)孵育12–18小时[23]。通过在培养基中稀释10 000×(铜绿假单胞菌)、1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和100×(白色念珠菌),将接种物浓度调整至约10⁵ CFU/mL。通过连续稀释和点样涂布三份样本[23]确认细胞密度。然后,将150 μL该接种物加入MBECTM P&G装置的相应孔中,并将带钉盖子置于含有微生物的底板上[23]。每个装置均放置于湿润培养箱内的轨道摇床上,在35 ± 2°C下孵育24小时(110转/分钟)[23]。通过将盖子浸入每孔含200 μL生理盐水的96孔板中1–2分钟[25],以去除附着不牢的浮游细胞,从而清洗MBECTM装置上形成的生物膜。

2.2.2.2. 挑战

将测试和对照样品(6毫米直径的敷料打孔样本)平放入三个重复孔中,每种敷料使用1至3个打孔样本。使用多个打孔样本旨在测试条件下为非平衡型敷料生成浓度梯度。向每个孔中加入190 μL添加了25%(体积比)人血浆的培养基,以模拟感染伤口环境。向另外三份孔中加入190 μL无菌中和剂及三个6毫米直径的打孔样本,作为中和剂功能对照(补充表S1)。将带有附着生物膜的MBECTM盖子转移至这些挑战试验板中,并在35 ± 2°C下孵育24小时。

2.2.2.3. 浮游状态最小抑菌浓度(MIC)

挑战后,将每个挑战板孔中的溶液点样涂布(10 μL)至琼脂平板,于35 ± 2°C孵育约24小时,并观察生长情况。该最小抑菌浓度与挑战期间从生物膜脱落的细胞相关。最小抑菌浓度根据点样平板上的生长模式确定,其定义参照Harrison等人[25],并以所需敷料打孔数量进行量化。

2.2.2.4. 浮游最小杀菌浓度(MBC)

挑战后,将每个挑战板孔中的20 μL溶液转移至含有180 μL每孔培养基的新鲜96孔板中。平板在35 ± 2°C下孵育24小时,并于[26]时观察生长情况。MBC的定义参照Harrison等人[25],并量化为产生视觉清晰/非浑浊孔所需的敷料打孔数量。必要时,通过将每孔溶液点样涂布于琼脂(10 μL)并在35 ± 2°C下孵育24小时来确认数据。

2.2.2.5. 对数减少

将每个挑战平板的盖子取出,放入含200 μL生理盐水的96孔冲洗板中,每孔浸泡1–2分钟[25]。随后将盖子转移至含有200 μL中和剂/回收培养基的平板中,每孔超声处理30分钟以充分去除残留生物膜[23]。然后从每孔收集100 μL样品,进行梯度稀释(10⁰–10⁻⁷),并取10 μL点种于琼脂平板上[23]。平板在35 ± 2°C孵育约24小时后计数[23]。数据以log₁₀每钉菌落形成单位(CFU/钉)表示。

2.2.2.6. 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

将培养基(100 μL)加入到回收/中和剂平板的每个孔中。平板随后在35 ± 2°C下孵育约24小时,并检测生长情况[23]。MBEC定义为杀死已形成生物膜所需的最低浓度,通过产生视觉清晰/非浑浊孔所需的敷料打孔数量进行量化。如有需要,数据将按照2.2.2.4节所述进行确认。

2.2.3. 浮游对数降低[3,4,27,28]
2.2.3.1. 样品制备

将三份敷料剪成2.54 cm × 2.54 cm,放置在塑料片(3.8 cm × 3.8 cm;Ziploc)上,并置于培养皿盖子的内侧。敷料用根据Cavanagh等人[4]确定的无菌ddH₂O润湿体积进行润湿。另取一些敷料用回收/中和介质润湿,作为中和剂对照。

2.2.3.2. 微生物生长

第一代和第二代继代培养以及培养基中的初始培养均按第2.2.2.1节进行。然后,取1 mL上述培养物接种至额外的烧瓶(100 mL)中,在35 ± 2°C下于旋转摇床(约150转/分钟)培养4–5小时,以获得处于对数期生长的微生物。通过连续稀释并采用点样涂布法在琼脂上对三份样本进行测定,确认接种物密度。

2.2.3.3. 挑战

将敷料(第2.2.3.1节)直接接种第2.2.3.2节中的300 μL接种物。在敷料上覆盖额外的塑料片(按第2.2.3.1节),以容纳接种物,并将培养皿底部垂直放置其上,确保细菌与敷料充分接触。随后将敷料在35 ± 2°C下孵育30分钟。将敷料和塑料片放入2.7 mL回收/中和介质中涡旋混匀。在生理盐水中进行连续稀释,并在琼脂上进行点样涂布(10 μL),然后将平板在35 ± 2°C下孵育,约24小时后计数。数据以每单位敷料表面积(cm²)的log₁₀ CFU表示。

示意图0
示意图1
示意图2
示意图3
示意图4
示意图5

3. 结果

3.1. 抗黏附

只有含Ag5IO6的敷料(3ply‐Ag5IO6和elastic‐Ag5IO6)能够在所有测试菌种(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中实现防止微生物黏附,并在洗脱≥28天内消除周围的浮游微生物,达到对数减少>4的效果。其他市售敷料的表现如下:

  • 铜绿假单胞菌 :两种含银敷料(海藻酸银和NaCMC‐Ag)仅在洗脱28天后对该菌有效;PHMB、碘、氯己定和氧银在早期即失去活性。
  • 金黄色葡萄球菌 :Ag5IO6敷料在第1天即完全阻止黏附并消除浮游微生物;海藻酸银可阻止黏附但仅部分杀灭浮游菌;其余敷料均未能维持>4对数减少。
  • 白色念珠菌 :Ag5IO6敷料在整个28天测试期内均有效;NaCMC‐Ag和3ply‐Ag5IO6在第1天完全阻止黏附;PHMB仅在后期表现出一定活性。

当某种敷料在某一时间点对浮游微生物和黏附生物量均达到<4对数减少时,该敷料被移出研究(标记为“N”)。

3.2. 成熟生物膜

含Ag5IO6的敷料能够对所有测试的生物膜实现>4对数减少。具体结果如下:

  • 铜绿假单胞菌 :3ply‐Ag5IO6在2–3个打孔时产生>4对数减少(P < 0.001),elastic‐Ag5IO6和碘在所有测试“浓度”下均产生>4对数减少。PHMB、海藻酸银、NaCMC‐Ag、纳米银、氯己定和氧银均无效或效果微弱。
  •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两种Ag5IO6敷料、PHMB和碘在所有“浓度”下均显示出>4对数减少。其余敷料(包括所有其他银制剂)活性极低或无活性。
  • 白色念珠菌 :3ply‐Ag5IO6在1–2个打孔时产生>4对数减少;elastic‐Ag5IO6在1–2个打孔时也有效;碘在2次穿孔时活性优于1次和3次(P < 0.05和P < 0.001)。其他所有市售敷料均无显著活性。

根据综合统计分析,破坏/杀灭成熟生物膜的效果排序为:
Ag5IO6:elastic‐Ag5IO6 (158×) > 3ply‐Ag5IO6 (122×) > 碘 (102×) > PHMB (24×) > NaCMC‐Ag (19×) > alginate‐Ag (8×) > nanoAg (2×) > 氯己定 (1×) > 氧银 (0×)

唯一能对多种生物膜产生>4对数减少的市售敷料是:
- 碘: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
- PHMB: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

3.3. 浮游对数减少

在标准30分钟浮游生物对数减少试验中:
- Ag5IO6敷料 (3ply‐Ag5IO6和elastic‐Ag5IO6)对所有三种微生物均实现了完全杀灭(>4对数减少),表现为彻底无菌生长。
- 海藻酸银和NaCMC‐Ag 不仅未实现完全杀灭,反而表现出负对数减少(即促进微生物生长的趋势),数据分别为:
- 海藻酸银:P. aeruginosa (-0.21), S. aureus (-0.35), C. albicans (+0.48)
- NaCMC‐Ag:P. aeruginosa (-0.13), S. aureus (-0.51), C. albicans (-0.64)

相比之下,Ag5IO6敷料的对数减少值极高:
- 3ply‐Ag5IO6:P. aeruginosa (7.63), S. aureus (8.24), C. albicans (5.68)
- elastic‐Ag5IO6:P. aeruginosa (7.60), S. aureus (7.88), C. albicans (5.49)

这些结果明显优于文献报道的其他含银敷料(见表4)。

示意图6
示意图7
示意图8

表格数据摘要

表1. 针对铜绿假单胞菌成熟生物膜的MIC、MBC和MBEC
敷料 MIC MBC MBEC
3ply‐Ag5IO6 ≤1 ≤1 >3
elastic‐Ag5IO6 ≤1 ≤1 >3
1 1–3 2
PHMB 3 3 >3
表2. 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成熟生物膜的MIC、MBC和MBEC
敷料 MIC MBC MBEC
3ply‐Ag5IO6 ≤1 ≤1 >3
elastic‐Ag5IO6 ≤1 ≤1 2
PHMB ≤1 ≤1 2
≤1 ≤1 1
表3. 针对白色念珠菌成熟生物膜的MIC、MBC和MBEC
敷料 MIC MBC MBEC
3ply‐Ag5IO6 ≤1 ≤1 ≤1
elastic‐Ag5IO6 ≤1 >3 ≤1
PHMB ≤1 ≤1 >3
表4. 浮游微生物对数减少值比较(本研究 vs 文献)
敷料 P. aeruginosa S. aureus C. albicans
3ply‐Ag5IO6 (本研究) 7.63 8.24 5.68
elastic‐Ag5IO6 (本研究) 7.60 7.88 5.49
Acticoat™ (纳米银) 4.7 4.0 4.7
Kerlix™ AMD (PHMB) 5.0 3.3 4.8
海藻酸银 (本研究) -0.21 -0.35 0.48
NaCMC‐Ag (本研究) -0.13 -0.51 -0.64

4. 讨论

Ag5IO6展现出独特的广谱抗生物膜活性,具备三大核心优势:
1. 长期防止微生物黏附 :在≥28天的洗脱周期内持续有效,防止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黏附;
2. 快速杀灭浮游微生物 :在30分钟内实现对所有测试菌种的完全杀灭(>4对数减少);
3. 高效破坏成熟生物膜 :对三种病原体的成熟生物膜均能实现>4对数减少,显著优于绝大多数市售抗菌敷料。

其卓越性能可能源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
- 银以阳离子([Ag₃]³⁺)和阴离子([Ag₂IO₆]³⁻)形式共存,增强了穿透生物膜负电荷表面的能力;
- 高碘酸盐结构保护银离子免受体液成分(如氯离子、蛋白质)的失活;
- 银与碘协同作用,增加了抗菌机制多样性,降低了耐药风险;
- 多晶性小颗粒结构提供了更大的反应表面积。

相比之下,多数市售敷料存在明显局限:
- 纳米银 :虽具良好浮游杀菌动力学,但释放快、有效期短,且易因生理盐水预浸泡失活;
- 海藻酸银与NaCMC‐Ag :对浮游菌无效甚至促进生长,抗生物膜能力极弱;
- PHMB与碘 :具有一定活性但呈物种特异性,且作用时间有限;
- 氯己定与氧银 :整体表现最差,几乎无抗生物膜活性。

本研究所用方法(抗黏附试验、MBEC™模型、浮游对数减少试验)已被证实与体内模型具有良好相关性,表明Ag5IO6的体外优势有望转化为临床效益。

结论

Ag5IO6作为一种新型银化合物,在防止微生物黏附、杀灭浮游微生物及清除成熟生物膜方面表现出显著优于现有产品的广谱、长效和强效活性。其优异的稳定性、可加工性和安全性使其成为极具潜力的抗菌剂,适用于多种医疗器械,包括但不限于:
- 伤口敷料
- 导管
- 植入物
- 凝胶与涂层材料

因此,Ag5IO6有望成为下一代抗感染医疗器械的关键成分。

【四轴飞行器】非线性三自由度四轴飞行器模拟器研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非线性三自由度四轴飞行器模拟器的研究展开,重点介绍基于Matlab代码实现的四轴飞行器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构建了考虑非线性特性的飞行器数学模型,涵盖姿态动力学与运动学方程,实现了三自由度(滚转、俯仰、偏航)的精确模拟。文中详细阐述了系统建模过程、控制算法设计思路及仿真结果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四轴飞行器的飞行动力学特性与控制机制;同时,该模拟器可用于算法验证、控制器设计与教学实验。;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和Matlab编程能力的高校学生、科研人员及无人机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尤其适合从事飞行器建模、控制算法开发的研究生和初级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四轴飞行器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学习与仿真验证;②作为控制器(如PID、LQR、MPC等)设计与测试的仿真平台;③支持无人机控制系统教学与科研项目开发,提升对姿态控制与系统仿真的理解。;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Matlab代码逐模块分析,重点关注动力学方程的推导与实现方式,动手运行并调试仿真程序,以加深对飞行器姿态控制过程的理解。同时可扩展为六自由度模型或加入外部干扰以增强仿真真实性。
基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DMPC的多智能体点对点过渡轨迹生成研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基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DMPC)的多智能体点对点过渡轨迹生成研究”展开,重点介绍如何利用DMPC方法实现多智能体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协同轨迹规划与控制。文中结合Matlab代码实现,详细阐述了DMPC的基本原理、数学建模过程以及在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涵盖点对点转移、避障处理、状态约束与通信拓扑等关键技术环节。研究强调算法的分布式特性,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与鲁棒性,适用于多无人机、无人车编队等场景。同时,文档列举了大量相关科研方向与代码资源,展示了DMPC在路径规划、协同控制、电力系统、信号处理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自动化、控制理论或机器人学基础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及从事智能系统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熟悉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对多智能体协同控制、优化算法有一定兴趣或研究需求的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多智能体系统的轨迹生成与协同控制研究,如无人机集群、无人驾驶车队等;②作为DMPC算法学习与仿真实践的参考资料,帮助理解分布式优化与模型预测控制的结合机制;③支撑科研论文复现、毕业设计或项目开发中的算法验证与性能对比。;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提供的Matlab代码进行实践操作,重点关注DMPC的优化建模、约束处理与信息交互机制;按文档结构逐步学习,同时参考文中提及的路径规划、协同控制等相关案例,加深对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整体理解。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